重视和规范牙周基础治疗的必要性
2017-9-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本文原载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年43卷第5期
作为慢性感染性疾病,无论是局限于牙龈组织的菌斑性牙龈病,还是破坏牙周支持组织的各类牙周炎,都是以菌斑微生物为主要病因。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研究表明,去除龈上和龈下细菌沉积物是牙周治疗的首要环节;80年代后的研究则认为通过龈下机械性治疗使得微生物转向非致病菌或益生菌,可以大量改善临床症状。迄今为止,以清除和控制菌斑微生物为核心内容的牙周基础治疗是控制牙周疾病的主要方法。
一、牙周基础治疗是牙周病患者必须接受的最基本的治疗
牙周疾病的治疗通常分为4个阶段。以牙周炎为例,在临床实践中应针对不同患者、以及同一患者各个患牙的具体情况,制定全面、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去除病因、控制炎性反应和疾病进展、重建和维护口腔健康的一整套过程(决定患牙的去留、通过非手术和手术方法消除牙周袋、咬合调整、松动牙的固定、牙髓治疗、修复或正畸治疗等),这些多方面、分层次的治疗需要有先后顺序,分阶段进行(图1)。
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实施专业化的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scalingandrootplaning,SRP)及菌斑滞留因素的去除等机械性治疗是牙周基础治疗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咬合调整、辅助性药物治疗、食物嵌塞的处理、消除不良习惯等其他非手术治疗也是牙周基础治疗的内容。牙周基础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牙周疾病的致病因素,从而控制炎性反应、阻止疾病的进展。作为牙周治疗的第一阶段,牙周基础治疗是每一位牙周病患者必须进行的最基本的治疗。
当然,牙周基础治疗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因牙周病的类型、不同患者个体、病情程度等有所侧重。如菌斑性龈炎的治疗一般通过洁治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去除造成菌斑滞留和刺激牙龈的因素即可取得良好效果。而慢性牙周炎则因牙周袋形成,不但需要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还需要彻底的根面平整,个别深牙周袋及特殊解剖缺陷、器械不易到达处,在SRP之后还可采取牙周袋内局部放置抗生素消除感染。根据Slots和Rosling的研究,建议采用全身服用抗生素辅助洁治和刮治的疗法以提高一部分侵袭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
二、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成功治疗大多数牙周疾病
当前病因学研究发现,牙周炎是微生物、宿主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为牙周炎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新思路。尽管如此,无论患者属于何种类型的牙周炎,有无全身疾病和宿主背景,清除牙面上的菌斑和牙石是控制牙周感染的首要内容。Drisko综合27项有关非磨牙位点SRP后软组织变化的研究表明,探诊深度为4~6mm和6mm的牙周袋经治疗后,平均探诊深度分别减少1.29和2.16mm,附着丧失分别改善0.55和1.19mm。Claffey等一对基于自身对照的分口设计原则(Split-mouth)下的经典临床研究(即对同一患者的不同区段牙齿分别进行手术或非手术牙周治疗)进行综述,其结论之一是牙周非手术治疗(主要为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与手术治疗的远期临床疗效相似,同时他强调,采取手术方法对患牙所起到的辅助治疗效果不能脱离基础治疗。这些事实证明,以专业化SRP为主的机械性治疗措施结合规范的患者自我维护等牙周基础治疗方法,可成功治疗大多数牙周疾病。
少数基础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与其自身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相关。除此以外,影响基础治疗疗效的因素之一是医师操作的经验和熟练程度。国外曾有报道,对于PD6inin的位点,有经验的医师可将81%的牙面刮干净,而经验不足的医师仅能做到34%。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是否进行定期维护复查,牙周病学杂志主编Greenstein强调,牙周疾病是可以治疗的,积极的牙周治疗(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之后还应进行持续的维护复查以保持长期疗效。
三、牙周炎的基础治疗是其他相关治疗的前提
牙周手术前一定要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因为只有将牙石、菌斑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纠正和去除后,才能消除或大大减少牙周组织的炎性反应,牙齿松动度可略减小,有些病理性移位的牙齿甚至可以复位,基础治疗后6至8周方能评价出真正的牙龈外形和牙周袋深度的变化,并了解患者自我菌斑控制能力,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需要手术以及手术的方式;另外,控制炎性反应后的软组织坚韧、结实,出血减少,视野清楚,便于各种手术操作处理。
牙周炎患者行任何修复治疗之前,必须先治疗并控制牙周疾病的进展。通过成功的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炎性反应,保持余留牙的牙周组织健康,才能进行包括修复和种植在内的牙列缺损重建工作。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的前提是控制炎性反应,无论在正畸治疗前、中、后,均需通过牙周基础治疗维护牙周组织健康,以保证正畸治疗顺利进行并取得良效。
四、大力加强牙周基础治疗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一)牙周疾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年和年第二、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结果,我国约有80%的成人为牙周炎患者,65~74岁年龄组患病率高达90%以上,35—44岁年龄组牙石的检出率达94.15%。牙周病已成为危害我国成年人群口腔健康的第一大口腔疾病,由于公众对牙周疾病认识和重视普遍不足,许多患者的牙周疾病通常发展到晚期,口内多数牙齿出现松动才来就医,失去了宝贵的诊治机会。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牙周疾病不仅可导致牙齿的丧失,而且作为长期存在的炎性病灶与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有密切关系,因此,治疗牙周疾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促进口腔健康,还具有维护全身健康的重要作用。
牙周疾病虽然不能像SARS那样突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容易引起人们的广泛婀栧寳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鍖椾含鐧芥鐤尰闄㈠摢涓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