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笔谈对牙周病和龋齿患病率的思考

2019-4-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点击标题下「蓝色名」可快速

作者:曹采方

本文发表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48(5):-

DOI:10./cma.j.issn.-..05.

编者按

前不久编辑部收到了两篇文章,作者分别是我国著名的牙周病学专家曹采方教授和口腔预防医学专家王鸿颖教授。两位专家解读了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的一些概念和数据,并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和思考,希望与同道们商榷。两位专家以为我国口腔卫生预防目标制定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深深地感动着年轻的口腔人,她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为口腔同道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时编辑部也非常感谢两位教授长期以来对《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和支持。现将两位前辈的思考呈现给广大读者,并希望展开讨论,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为今后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口腔卫生预防目标提供参考。

最近阅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年第12期一篇很好的讲座“个性化预防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意义”,该文从较高的层面提出临床应加强预防理念的问题,很有必要。然而,文章作者提到我国35~44岁和65~74岁人群中龋齿患病率分别高达88.1%和98.4%,这与近年来笔者讲课和编写教材时引自同一出处的数据差异甚大。笔者再次研读了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结论是:我国12岁、35~44岁和65~74岁各年龄组人群中牙周病的患病率(以牙龈出血和牙石检出率为指标)均高于或相当于患龋率(表1),其差别主要在于该文章作者引用了中年和老年组的龋失补牙(DMFT)的数据,而笔者则是采用龋补牙(DFT)的数据。因为笔者认为对中老年人群不宜用龋失补指数。数据是客观不变的,解读方法则可以各有不同,需要认真分析。笔者现提出个人的观点,望与同道们商榷,并形成共识,为制定我国口腔卫生预防目标、选择策略措施、推荐技术方法提供充分的科学证据。

一、如何解读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在横断面的调查中只能计算失牙数,却难以准确判断失牙的原因。实际上国际公认35岁以上人群已进入了牙周炎的高发阶段,随着年龄增大,牙周炎的患病率逐渐增高,并导致失牙。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35~44岁组人均失牙0.9颗(不含第三磨牙),65~74岁组则高达8.3颗,为中年人群的9.2倍。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失牙发生在中年以后。国内外研究均表明牙周病是成年人失牙的首位原因。国内报道牙周病占拔牙原因的44%,高于龋齿,因牙周病拔牙的高峰年龄为51~61岁。据此,笔者认为将中、老年的失牙统统归因于龋齿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若以龋补牙为患龋指标,我国居民的牙周病患病率居于患龋率之上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表1)。多年来源于对数据误读所造成的“龋齿多于牙周病”的概念到了应该彻底扭转的时候了。

二、不同年龄段人群有各自的疾病特点和预防重点

从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看,龋病和牙周病的高发是各有其年龄特点的。牙周病在中年人群中即已呈现最高的牙龈出血和牙石检出率,但此时失牙率尚未达峰值,全口无牙者仅占0.06%;而老年组则人均失牙大增,无牙颌率高达6.8%,为中年组的.7倍!此数据向人们提出了惊人的明确信号:中年人是牙周炎的高危人群,是失牙的“后备大军”!那么,中年人理所应该是施以重点预防和治疗的对象。当然牙周炎的预防应从青少年着手,因为12岁时已有超过半数人群患牙龈炎并有牙石(表1)。有证据表明,牙龈炎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和前驱。挪威一项长达26年的研究表明,长期存在牙龈炎症者日后发生牙周破坏比无炎症者多70%,最后失牙的机会也增加46倍。国内还有文献报告3~5岁幼儿中95.3%患有牙龈炎,人均5.79颗牙,也高于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5岁儿童的龋患率(66.0%,龋失补牙3.50颗)。从以上资料思考牙周病的预防方案,笔者认为:青少年应重点预防牙龈炎并及时治疗牙龈炎(12岁已有过半人群需要洁治),以预防牙龈炎发展为牙周炎;30岁左右人群应以防治牙周炎、防止失牙为主;幼儿则以防龋和防龈炎为重点,应加强指导家长对幼儿的口腔护理和改善喂养理念入手。因笔者并非预防专业,只是根据数据和临床经验表达对牙周病的关切,以求抛砖引玉。

三、几点建议

在我国,牙周病是贯穿各年龄阶段人群的首位口腔慢性病,在预防方面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龋齿,至少应得到同样的重视和,更何况牙周病作为慢性感染和炎症,对全身健康还有密切关系。西方国家患龋率高,因此把龋齿的防治放在首位。我国患龋率虽属于很低水平,但治疗率却也很低,大力防龋确实是应该的。但在借鉴发达国家防龋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牢牢针对我国的国情,从理念上不能低估牙周病,应该提高对牙周健康的和保障。在此认识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在牙周保健方面做得更好。

1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牙周病防治的人力资源配备和培训:

例如设置口腔治疗师的合法执业岗位;把洁牙术列入医保范围,并作为适宜技术在一定人群和一定时间段予以推广和支持(从牙石检出率来看,全国有数亿人口需要洁治);加速实行牙周专科医师制等。

2希望中华口腔医学会和各专业委员会重视牙周病的危害:

口腔疾病的防治要坚持牙周和龋病防治双管齐下。预防牙周病的任务十分艰巨,因为目前容易推广的适宜技术还不够,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制定方针和措施。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广泛运用电视宣传,大大推动了全社会对牙周健康的。

3口腔医学教育机构应重视牙周病学课程的独立设置:

应保证口腔医学院校本科生牙周教学的课时数和毕业前的牙周临床实习;加速培养高水平的牙周师资力量等。

4全科医师和各专科医师首诊时必须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牙周筛查和评估:

把牙周病纳入个性化的治疗和预防计划;对重症牙周病患者及时转诊给牙周专科医师;确保在牙周组织健康的条件下方能进行各种口腔治疗。例如,郑树国等例举了正畸患者的个性化预防计划中兼顾龋齿和牙龈炎的预防,应包括定期复查牙周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洁治。

以上只是挂一漏万的想法,也是笔者对未来的期盼。第二次(年)和第三次(年)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10年间我国民众牙周健康情况的改善不够明显,需要找到症结所在,寻找突破口。所幸,牙周疾病和龋齿都是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有效的公共卫生手段和临床普及规范的治疗是可以奏效的。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可能性。北欧国家素有全面的牙科保健制度,瑞典—年间,20~80岁居民中牙周健康者从8%增加到44%;挪威学者报道—年间,35岁人群中牙槽骨无吸收者从46%增加到76%;这些都给了我们信心。我们面前的路虽长,但是认准了事实和方向,选对了措施,我们将加快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略)

曹采方年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年获口腔病理学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主任、口腔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亚太牙周协会理事、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牙周专业临床硕士(国际课程)项目的教学负责人等。现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医院牙周科教授、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顾问;JournalofInternationalAcademyofPeriodontology以及《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等国内多种学术期刊的编委或特邀编委;《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审稿专家。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FICD),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牙外科)荣誉院士(HonFDSRCSEdin)。发表学术论文约篇,主编建国以来第一本卫生部规划教材《牙周病学》以及《临床牙周病学》等。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4项及多次优秀教材奖。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转载请获得本公众平台许可*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头部白癜风用什么药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jpt.com/yyfx/9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