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燥证诊疗方剂索引调查问卷及发表论文

2017-6-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2]周铭心.西北燥证研究概述[J].上海中医药杂志,,39(11):43-45

[3]牟全胜,周铭心.西北多燥说[J].新疆中医药,,(4):1-6

[4]江钰,高华,周铭心.人体对外感六淫敏感因素的研究[J].新疆中医药,(4):5.

[5]周铭心.西北燥证研究概述[J].上海中医药杂志,,39(11):44.

[6]周铭心,宋晓平,单丽娟,等.新疆各地不同民族西北燥证罹患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9(11):.

[7]周铭心,凌泽奎,燥证属性辨析--西北燥证病因学研究[J].新疆中医药,(6):7.

[8]高振,阿地力江·阿布力米提,哈木拉提·吾甫尔.关于西北寒燥证证候动物模型建立的思考.ChineseJournalofInformationonTCMJan,Vol.17No.1

[9]蔡建伟,刘菊妍.燥证病机浅析.陕西中医[J].,12(7):.

[10]何念善,王存芬.金匮要略--燥证探微.新疆中医药[J].,22(3):1.

[11]周铭心,凌泽奎.燥邪属性辨析--西北燥证病因学研究.新疆中医药[J].,23(6):1.

[12]王燕,孙域,周铭心.西北燥证病因病机简析.新疆医科大学学报[J].,30(1):23-25.

[13]单丽娟,周铭心,吕光耀.论西北燥证中燥邪与湿邪的病机转化.新疆医科大学学报[J].,30(1):20.

[14]周光,周铭心.燥证研究的思维发展与创新.上海中医药杂志[J],,41(5):11.

[15]牟全胜,周铭心.西北多燥说[J].新疆中医药,,(4):1-6.

[16]周铭心,宋晓平,等.新疆各地不同民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9(11):-.

[17]鲁兆麟.燥证可用辛温通散法.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19(4):69.

[18]潘文奎.内燥泛论[J].陕西中医,,8(9):-.

[19]郭云协.内燥致病理论临床应用心得.中医研究,,22(9):55.

[20]丁建中,龚权,陈刚等.外燥对小鼠气管细胞凋亡与bcl一2基因及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18(1):15.

[21]沈辉.辛温甘凉法治疗燥咳80例.吉林中医药,,1:17.

[22]朱虹.瘀血致燥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3(4):-.

[23]周铭心.西北地区燥证证候类型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30(1).

[24]彭胜权,林培政.温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5]陶汉华.中医病因病机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6]时振声.燥证的辩证和治疗[J].江苏中医药,,(10):6-7.

相关燥证诊疗方剂索引

B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组成:知母18g石膏30g(碎,绵裹)甘草(炙)6g粳米9g人参9g

功效:清热泻火,益气生津

方歌: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

组成:百合7枚(擘),生地黄汁1升。(以水浸洗百合一宿,去其水;再以泉水毫升,煎取毫升,去滓;入地黄汁,煎取毫升,分温再服。)

功效:滋阴清热

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组成:生地黄6g熟地黄9g当归9g芍药3g甘草3g百合5g贝母5g麦冬5g桔梗3g玄参3g

功效: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歌: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补肺阿胶汤(《小儿要证直诀》)

组成:阿胶(麸炒)9g黍黏子(牛蒡子)炒香3g甘草(炙)1.5g马兜铃(焙)6g杏仁(去皮尖)6g糯米(炒)6g

功效:养阴补肺,清热止血

方歌:补肺阿胶马兜铃,黍黏甘草杏糯停,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D

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

组成:熟大黄75g黄芩60g甘草90g桃仁60g干地黄g苦杏仁(炒)60g虻虫(去翅足,炒)60g干漆(煅)30g水蛭(制)60g土鳖虫(炒)30g白芍g蛴螬(炒)60g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3g)

功效:活血破瘀,通经消痞

方歌:大黄蛰虫芩芍桃,地黄杏草漆蛴螬,水蛭虻虫和丸服,去瘀生新干血疗。

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组成:熟干地黄(焙)12g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石斛(去根)、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泡裂)、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皮、焙)、菖蒲、远志(去心)各15g

功效: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方歌:地黄饮萸麦味斛,苁戟附桂阴阳补,化痰开窍菖远茯,加薄姜枣喑痱服。

E

阿胶黄芩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黄芩9g甜杏仁6g陈阿胶9g生桑皮6g生白芍3g甘蔗梢15g甘草2g鲜车前草15g甘蔗梢15g

功效:清热止血,润肺清肠

方歌:肺燥肠热便血见,阿胶黄芩汤可痊,桑皮杏芍生甘草,车前甘蔗糯少燕。

G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9g小麦15g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H

化斑汤(《温病条辨》)

组成:石膏30g知母12g生甘草10g玄参10g犀角(水牛角代)60g白粳米9g

功效:清气凉血

方歌:化斑玄犀和白虎,凉血解毒燔热清。

L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各20g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15g连翘30g

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6g甘草(炙)6g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方歌:苓桂术甘仲景剂,温阳化饮又健脾,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肢满悸眩施。

六味地黄丸(《小儿要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g山萸肉、干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9g

功效:滋补肝肾

方歌: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M

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g芍药g枳实(炙)g大黄(去皮)g厚朴(炙、去皮)g杏仁(去皮尖、熬)g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方歌: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组成:麦门冬42g半夏6g人参9g甘草6g粳米3g大枣2枚

功效: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方歌: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Q

杞菊地黄汤(《医宗金鉴》)

组成:枸杞子15g菊花10g熟地黄10g山茱萸15g牡丹皮6g山药12g茯苓10g泽泻6g

功效:滋肾养肝明目

方歌: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泄侣,三阴并补重滋肾,养肝明目加杞菊。

翘荷汤(《温病条辨》)

组成:薄荷6g连翘10g生甘草3g黑栀皮6g桔梗8g绿豆皮8g

功效:轻清宣肺

方歌:翘荷汤方草梗齐,黑栀绿豆取干皮,缘为燥火伤清窍,症见龈咽耳目疾。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组成:桑叶9g石膏(煅)8g甘草3g胡麻仁(炒,研)3g真阿胶3g人参2g枇杷叶(刷去毛,蜜涂,炙黄)3g麦门冬(去心)4g杏仁(泡,去皮尖,炒黄)2g

功效: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方歌:清燥甘桑膏杏参,救肺阿胶杷麻仁,痰多贝萎血枯地,热甚犀羚一并吞。

清凉饮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黄(炮)、连翘(生)、芍药(生)、当归(微炒)、防风(去芦)、甘草(炙)、山栀(取去仁)各12g上为粗末,每服3克,用水毫升,

煎至毫升,去滓,食后及临卧时温服

功效:清热泻火

琼玉膏(《洪氏集验方》)

组成:人参12g地黄15g茯苓6g白蜜9g

功效:滋阴润燥,益气养血

方歌: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糖,合成膏剂缓缓服,干咳咯血肺阴伤。

R

人参养荣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黄芪、当归、桂心、炙甘草、人参、白术、橘皮各30g茯苓15g白芍9g熟地黄9g远志15g五味子4g

功效: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方歌: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无双。若益志陈五味子,去芎辛窜养荣良。

S

三石汤(《温病条辨》)

组成:滑石9g石膏9g寒水石9g杏仁9g竹茹9g白通草6g银花9g金汁(冲)

功效: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方歌:暑温蔓延苔黄滑,邪在气分三石清,寒水滑石膏竹茹,杏通金汁与银花。

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

组成:炙甘草18g干地黄18g生白芍18g麦冬15g(不去心)阿胶9g麻仁9g生牡蛎15g(先煎)生鳖甲24g(先煎)生龟板30g(先煎)

功效:滋阴潜阳

方歌:三甲复脉蛎龟鳖,地芍麻仁胶草麦,温邪伤阴肢痉挛,息风潜阳又养血。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9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3g桔梗6g甘草3g芦根6g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杏汤(《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3g杏仁5g沙参6g象贝3g豆豉3g栀皮5g梨皮3g

功效: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方歌: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9g玉竹6g生甘草3g冬桑叶4.5g麦冬9g生扁豆4.5g花粉4.5g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方歌: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痛干咳最堪尝。

生脉散(《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9g麦门冬9g五味子6g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方歌: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炒)9g川芎6g白芍9g熟干地黄(酒蒸)12g

功效:补血调血

方歌:四物熟地归芍芎,养血调血此方宗,营血虚滞诸多症,加减运用贵变通。

T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g甘草6g芒硝9g

功效:缓下热结

方歌:热郁澹语溲汗无,先子牛黄继白虎,便唯更须用调胃,硝黄甘草热结除。口燥心痛便稀水,斑疹内壅暇即出,调胃承气防内陷。热解气承津液复。

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人参(去芦)、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各15g当归(酒浸)、五味、麦门冬(去心)、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炒)各30g生地黄g

功效: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方歌:补心地归二冬仁,远茯味砂桔三参,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

W

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荷梗15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

功效: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歌:清暑益气西洋参,竹叶知草与荷梗,麦冬米斛莲瓜翠,暑热伤津此方参。

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猪苓(去皮)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组成:桃仁30g杏仁(麸炒,去皮尖)30g松子仁5g柏子仁15g郁李仁3g陈皮(另研末)g

功效:润肠通便

方歌:五仁柏子杏仁桃,松子陈皮郁里饶,炼蜜为丸米饮下,润肠通便效力高。

五仁橘皮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甜杏仁(研细)15g松子仁15g郁李净仁20g原桃仁(杵)6g柏子仁6g广橘皮(蜜炙)3g

功效:润燥滑肠

方歌:五仁橘皮用五仁,松杏郁李桃柏陈,肺燥肠闭津液乏,便秘腹满干咳频。

五汁饮(《温病条辨》)

组成:梨汁30g荸荠汁、藕汁各20g麦冬汁10g

鲜芦根汁25g

功效: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清热解暑

方歌:五汁饮子味甘甜,梨藕芦根荸荠鲜,更取麦冬同捣滤,冷服热饮善驱痰。

X

小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g(酒洗)厚朴6g(炙,去皮)枳实9g(大者,炙)

功效: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方歌: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g芍药9g细辛6g干姜6g甘草(炙)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组成:细生地15g生甘草6g人参4.5g生大黄9g芒硝3g玄参15g麦冬15g当归4.5g海参2条姜汁6匙

功效:泻热通便,滋阴益气

方歌:新加黄龙草硝黄,麦归麦地玄海姜,滋阴养阴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杏苏散(《温病条辨》)

组成:苏叶9g半夏9g茯苓9g前胡9g杏仁9g苦桔梗6g枳壳6g橘皮6g甘草3g大枣3枚

功效:轻宣凉燥,理气化痰

方歌: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Y

养阴补脾汤(《慎斋遗书》)

组成:白茯苓3g茯神3g甘草3g白芍3g生地3g山药4.5g当归4.5g熟地9g大枣2枚

功效:健脾养阴。

养阴清肺汤(《玉钥》卷上)

组成:生地12g麦冬10g生甘草6g玄参10g贝母(去心)6g丹皮6g薄荷5g炒白芍3g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方歌: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各各9g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川楝子4.5g

功效:滋阴疏肝。

方歌: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益胃汤(《景岳全书》)

组成:沙参9g麦冬15g冰糖3g细生地15g

玉竹炒香4.5g

功效:益胃生津,润肺止咳

方歌: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山药30g生黄芪15g知母10g葛根10g五味子10g天花粉10g生鸡内金(捣细)6g。

功效:益气生津,固肾止渴

方歌:玉液汤中芪葛根,鸡金知味药花粉,饮一溲一消渴证,益气生津显效能。

玉女煎(《景岳全书》)

组成:石膏(9-15)g熟地(9-30)g麦冬6g知母6g牛膝5g

功效:清胃热,滋肾阴

方歌: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Z

增液汤(《温病条辨》)

组成:玄参30g麦冬(连心)24g细生地24g

功效:增液润燥

方歌: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炙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干地黄30g阿胶6g麦门冬10g麻仁10g大枣10枚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方歌: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滋燥养荣汤(《医方集解》)

组成:当归(酒洗)12g生地黄、熟地黄、白芍(炒)、黄芩(酒炒)、秦艽各12g防风、甘草各6g

功效:滋阴养血,祛风润燥

方歌:滋燥养荣当归芍,芩艽防风加甘草,二地滋肾并补肝,风热血虚外燥益。

左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大怀熟地g山药(炒)g枸杞g山茱萸g川牛膝(酒洗蒸熟)90g鹿角胶(敲碎)g龟板胶(敲碎)g菟丝子(制)g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6-9g)

功效: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方歌: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附表:

宁夏地区燥证的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调查表

您好:

为了客观、准确、全面地研究宁夏地区燥证的发生规律,研究燥证在宁夏各地证候分布规律的特点,以及不同区域、名族、饮食、年龄等对燥证发生的影响,我们专门组织和实施这一调查研究。

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您被抽选为众多答卷人之一。对于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和回答,无所谓正确或错误,请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作答。本次调查将汇总您和其他所有答卷人的回答资料进行整体的数据统计分析。因此,您的问卷回答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体的统计结果,请您耐心、认真、准确的回答每一个问题。您的个人资料,其私密性受到国家统计法保护。

填写问卷需要大约10分钟,因此,我们对您的支持表示由衷感谢!

请在相应的答案题项上划“√”,或者空白处填写文字,或者按具体要求进行填写。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宁夏地区燥证的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课题组

年12月

一、知情同意书

1、研究项目名称:宁夏地区燥证的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2、调查员:_______

3、项目简介

本项目调查员对您所要参加的研究进行解释,在同意参加本研究之前请仔细阅读,如对本研究有任何疑问,请您随时提出。

4、研究目的

全方位阐明宁夏地区燥证的患病特点、证候分布规律等。

5、研究过程

以宁夏各市县人群为研究对象,随机抽调,对燥证常见症状及兼症进行归类整理,研究宁夏地区燥证发生患展规律。

6、保密性

本研究者对您的各种信息绝对保密。

7、自愿原则

您的参加系自愿原则,您有权随时随地拒绝参加本研究项目的权利,如果您对本研究有任何疑问,您可以首先向研究人员提出来。

8、联系人

如果您认为参加本研究中您被非公正对待或是受到了伤害,或者您对本研究有任何疑问,您可以直接联系本项目的负责人:周波:联系。

我已阅读上述信息,我有机会询问相关问题并且我的问题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我自愿同意作为研究对象参加此项研究。

被调查者签字: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

至此,我确定被调查者正确了解并且自愿同意参加本研究。

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是否

u受调查~者为居住在宁夏地区2年以上者;□□

u年龄在16~70岁之间;□□

u神志清醒,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正常者;□□

u已签有知情同意书者。□□

以上答案均为“是“方可入选。

2、排除标准:是否

u受调查者居住在宁夏地区时间不足2年者;□□

u年龄小于16岁或者大于70岁者;□□

u神志不清,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异常者;□□

u不愿签知情同意书者。□□

以上任一答案为“是“则不能入选。

三、燥证症状积分调查表

1、一般资料部分

姓名

年龄

□□岁

性别

男□女□

民族

汉族□回族□其他□

婚况

已婚□未婚□其他□

居住地

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

饮食习惯

辛辣□面食□甜食□素食□无饮食偏好□

职业

农民□工人□教师□学生□医生□其他:

身高

□□□cm

体重

□□□kg

联系方式

2、燥证症状积分部分

症状

正常

异常

口干

咽干

鼻干

唇干

口渴

咽痛

目干目赤

尿短赤

便秘

喉痒干咳

肤燥脱屑

皮肤瘙痒

头晕头胀

心烦不宁

牙龈肿痛

恶心干呕

胃中灼热

纳呆易饥

胸闷胁胀

性欲减退

精神迟滞

手足心热

急躁易怒

腰膝酸软

本次调查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已发表的论文

1.

宁夏平原燥证发病的地区分布规律探讨▲

周波1.2梁爽3牛阳1.2

(1.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04;

2.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银川704;

3.医院银川704)

摘要:目的:了解宁夏不同地区燥证发病的分布规律,为防治燥证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设计的宁夏地区燥证调查量表,调查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燥证发病率的地区分布规律。结果:对五个地级市回汉居民的饮食习惯有了系统的了解,并且得到了宁夏五市居民燥证症状的发生频率,固原市燥证的发病率与其他四市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结论:宁夏五市居民的饮食习惯以喜食辛辣和喜食面食为主,以口干、咽干、胃中灼热等燥证症状的发生频率最为靠前,五市城乡居民燥证的发病率固原市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关键词:燥证;规律;宁夏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地区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稀少,蒸发量高,尤其是西海固地区常年干旱,因此,燥证的发生在宁夏地区十分常见。为了调查清楚宁夏地区燥证的分布规律,自年开始我们陆续对宁夏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五个地级市进行了燥证流行病学调查,现就宁夏燥证发病率的地区分布规律做一详细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为年满16周岁以上,常年(至少5年)居住在宁夏,能够独立完成调查量表,且无其他重大疾病者。

1.2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量表形式,调查量表的内容包括口干、咽干、鼻干、口渴、咽痛、目干目赤、尿短赤、便秘、喉痒咽干、肤燥脱屑、皮肤瘙痒、头晕头胀、心烦不宁、牙龈肿痛、恶心干呕、胃中灼热、胸闷胁胀、急躁易怒等。对所有实地调查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调查的重点和难点,并分成五个小组,由研究团队成员带领中医专业本科生赴宁夏银川、石嘴山等五个地区,发放并收纳燥证调查量表。

1.3回收量表及症状记分

量表调查采用现场问答的形式,回收率在98%以上。调查量表的症状主要以无、轻度、中度、重度为主,采用0?3级记分。

1.4分析方法

1.4.1资料汇总

对宁夏地区五市的燥证流行病学调查共例,其中男性人,女性人;汉族例,回族例,蒙古族3例;城市居民例,农村居民例;银川市例,石嘴山市例,吴忠市例,固原市例,中卫市例。

1.4.2统计学分析

在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等进行燥证的发病率比较时,通过逐层分析比较,消除各类差别。

2结果

2.1宁夏各地不同民族饮食习惯构成。对各个调查点调查对象的饮食习惯进行统计,喜食辛辣、面食、甜食等的构成见表1。

表1宁夏五市回汉民族饮食习惯构成

地区

样本分组

例数

无饮食偏好

喜食辛辣

喜食面食

喜食甜食

喜食素食

银川

汉族

85

56

21

6

8

回族

83

21

21

35

4

2

石嘴山

汉族

62

19

25

6

8

4

回族

45

14

14

12

2

3

吴忠

汉族

68

22

26

8

4

8

回族

56

11

23

15

3

4

固原

汉族

32

46

25

5

2

回族

29

43

36

4

6

中卫

汉族

93

18

35

29

6

5

回族

36

6

12

13

2

3

2.2宁夏五市城乡居民燥证症状发生频率构成。对宁夏五个地级市的城乡居民燥证症状进行调查,各个燥证症状的发生例数及频数见表2,燥证症状发生频率在前十位的是口干、咽干、胃中灼热、鼻干、急躁易怒、便秘、咽痛、纳呆易饥、口渴、目干目赤。

表2宁夏五市居民燥证发生频率构成

症状

频数

频率

症状

频数

频率

口干

0.22

咽干

0.18

鼻干

0.16

口渴

78

0.09

咽痛

85

0.1

目干目赤

69

0.08

喉痒干咳

63

0.07

便秘

98

0.12

肤燥脱屑

21

0.03

头晕头胀

59

0.07

心烦不宁

65

0.08

牙龈肿痛

36

0.04

胃中灼热

0.18

纳呆易饥

85

0.1

胸闷胁胀

36

0.04

精神迟滞

13

0.02

手足心热

49

0.06

急躁易怒

0.13

2.3宁夏五市城市居民燥证发病率比较贱表3。宁夏平原燥证发病率在银川为37.0%,石嘴山为34.6%,吴忠为38.7%,固原为63.6%,中卫为25.6%。固原市燥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表3宁夏五市城乡居民燥证发病率比较

地区

调查例数

发病例数

发病率(%)

银川

96

37

石嘴山

37

34.6

吴忠

48

38.7

固原

63.6

中卫

33

25.6

3讨论

纵观宁夏平原燥证症状的发生频率中,口干、咽干、胃中灼热、鼻干、便秘等症状排在前五位。燥邪伤人首先影响到肺脏,因肺属金,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在天为燥,在地为金”,“西方生燥,燥生金”,后世医家也多遵从这种认识,如喻昌就谈到:“试观草木著英可掬,一乘金气,忽焉改容,焦其上首,而燥气先伤上焦华盖,其不明邪”。[1]口鼻及咽喉乃肺之门户,故燥邪袭人,口鼻及咽喉首当其冲,口干、鼻干、咽干势必成为最常见的症状。然燥证之形成,并非只有外感燥邪所致,另有内伤致燥的特点。宁夏五市回汉居民的饮食习惯促使内伤致燥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长时间食用辛辣炙煿厚味之品,则会耗伤津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市区失去津液的滋养,故而燥证峰起。燥邪致病除了上述几个常见症状外,患有目干目赤、头晕头胀等症状,正如时振声将燥证的表现根据部位的不同所做的阐述一样,他说:“燥在上焦,燥邪乘肺,则可干咳无痰,或痰粘而不易咯出;燥在中焦,伤及脾胃之阴,口干咽燥,不思饮食,大便干结,甚则津枯烦渴;燥在下焦,伤及肝肾之阴,则可见手足心热,耳聋烦躁,口舌干燥”。[2]

对于宁夏平原燥证的治疗,应遵《内径》“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辛甘,以辛润之,以苦下之”的治疗大法,并结合宁夏地区特点和居民的饮食习惯,既要重视润燥养血益阴,又要重视食疗,注意养护和调摄,方能取得良效。

参考文献

[1]蒋力生,叶明花校注.喻嘉言医学三书﹒医门法律[M]:中医古籍出版社,.1,

[2]时振声.燥证的辩证和治疗[J].江苏中医药,,(10:6-7

▲项目基金:年宁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宁夏地区燥证的证候分布规律研究),项目编号NZ。

作者简介:周波(—),男,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2.

宁夏地区燥证研究调查报告▲

周波1.2茆春阳3杨帆3马文礼3刘海涛3

张昊东3李宁3王成娟3马燕利3李媛3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宁夏地区燥证的发生规律,为今后宁夏地区燥证病因和防治研究提供证候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医临床燥证诊断标准和现代流行病学方法设计宁夏燥证调查量表,对宁夏地区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五市进行实地抽样问卷调查,并用聚类分析进行样本间证候类型比较,分析研究不同地区燥证的发病规律。结果:宁夏地区燥证由24个症状构成,其中主要症状有5个,变异症状有6个,特性症状有5个,其他症状有11个。燥证发病程度:固原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各市间差异相对不大。结论:宁夏地区燥证是以燥邪为主的自然环境因素引发的地域性综合病证,外燥为其主要证候,不同地区及不同民族居民所患燥证其兼证各具特点。

关键词:宁夏;燥证;发病规律

燥,是中医病因学说中的重要概念,涉及五运六气、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药性理论等诸多方面。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燥”的论述,其后通过历代医家的继承与创新,使中医学“燥”的理论内容和临床积淀日益丰富。外燥即秋月燥气,行令于秋分之后,小雪以前。燥气为病,称为“秋燥”,具有明显的时令性,故喻嘉言谓“秋伤于燥”。燥气清肃,内应肺气,所以燥气为病,起初多见燥伤肺卫的病理。若迁延不愈,即可以内传入里,其病势演变与转归,亦与其它温病大体相同。本研究旨在比较系统地整理和总结历代医家关于“燥”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梳理中医学“燥”的学术源流,阐明中医学关于燥的基础理论。

1研究内容

通过对宁夏地区五个市随机的人24个症状的调查,根据中医临床燥证诊断标准,确定患有燥证的病例例,研究宁夏地区五市燥证的发病规律。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选择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固原市5个地区作为宁夏地区燥证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采取整群随机方法抽样,根据调查测算,宁夏地区燥证患病率为17.6%。调查16岁以上有能力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的城乡常住居民(居住时间至少5年者),排除神智欠清或语言障碍理解障碍及不合作等原因而不能有效完成答卷者。

2.2调查方法

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寒暑假进行,时间跨度从年年底至年年底,主要以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调查员,且尽量安排调查员调查其居住的地市周围的居民。采取问卷量表形式,量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燥证症状、六淫症状、现患疾病、饮食习惯、烟酒史、心理素质测试、气质类型测试、体质类型测试等项目。本文统计资料只取其中的一般情况、饮食习惯和燥证症状。燥证症状量表参照西北地区燥症症状的诊断标准,并结合《温病学》[1]和《中医病因病机学》[2],得出宁夏地区燥证的诊断标准,依症状有无、轻重分为0、1、2、3、4共5级设计并实施调查,调查问答与量表填写由调查对象个人和调查员配合完成。

2.2.1中医临床燥证诊断标准

通过对西北地区燥证的诊断标准分析,以及结合《温病学》和《中医病因病机学》,得出宁夏地区燥证的诊断标准,以此作为诊断燥证的依据。

2.2.2症状体征分类

A主要症状:

①口干;②唇干;③咽喉干燥;④目睛干涩、目赤;⑤肤燥脱屑。

B变异主症:

①牙龈肿痛;②鼻孔干燥、鼻衄、鼻痒、鼻塞、喷嚏;③口渴;④咽喉疼痛、咽喉不畅、咽如物塞、咽喉痒;⑤胃中灼热;⑥皮肤瘙痒、风疹痒疮、皮肤干裂、皮肤失润泽、脱屑、面生褐斑。

C特性症状:

①喉痒干咳、喘逆气急;②心烦不宁、急躁、易怒、不耐思虑;③腰膝酸软、胫酸、易疲乏;④性欲减退;⑤精神迟滞、多梦、睡不解乏、健忘。

D其他症状:

①头晕头胀、耳鸣;②尿短赤;③头晕;④手足麻木;⑤手足心热;⑥纳呆易饥或/胃中嗜杂;⑦便秘;⑧恶心干呕;⑨胸闷胁胀、胁腹酸痛;⑩舌红苔少;⑾脉细涩或濡。

2.2.3辨证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定为西北燥证:

⑴4A,或≥5B

⑵3A加5B,或3A加4C,或4B加4C,或5B加3C

⑶4C加5D以上,或3C加6D以上

⑷≥7D

2.3资料汇总分析

本次共调查例,其中男性人,女性人;汉族人,回族人,蒙古族3人;城市居民例,农村居民例;银川市例,石嘴山市例,吴忠市例,固原市例,中卫市例。

宁夏地区燥证症状多达24个,按传统中医理论加以辨证分类,至少可以辨析为24个单元证候,若再从中组成复合证候则十分繁复,不易实现,同时也难以符合客观症状发生的真实情况。因此,本文引入因子分析方法先对宁夏地区燥证症状进行计量学分组,然后据以辨识证候。课题组在宁夏地区燥证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即已发现,固原地区居民燥证症状不惟多发,而且较重。由于固原为宁夏地区燥证罹患情况最典型地区,故这一地区居民样本具有较强代表性;同时考虑城乡之间、不同民族及饮食习惯之间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会给分析带来较多偏倚,故选择计算五市之间燥证症状的标化率作为宁夏地区燥证症状计量学分组的代表样本。

3宁夏地区燥证主、兼证症状

3.1宁夏地区燥证主证

症状分组确立后,根据症状与证候的病机联系,对宁夏地区燥证进行证候拟合分类。口干、鼻干、咽干、咽痛等燥证的发生频率明显靠前,因肺开窍于口鼻,咽喉为肺之门户,均与肺卫相关,故拟合为一个证候,命名为肺卫孔窍燥证。因各症状均发生于肌表外窍,系由宁夏地区燥证主要病因外感燥邪直接侵袭所致,故将该证定为宁夏地区燥证主证。

3.2宁夏地区燥证兼证

宁夏地区燥证症状中的胃中灼热、纳呆易饥、便秘、牙龈肿痛等,属燥热犯胃所致,胃为阴土,喜润恶燥,燥邪侵袭最易伤胃,且燥易化火,伤及胃阴,故可见到胃中灼热、纳呆易饥等症状。龈为胃之络,燥邪伤胃,则可导致牙龈肿痛。胃的腐熟功能降低,进而影响到肠腑的传导功能,故便秘多见。综上所述,此证型为燥邪犯胃证,乃是宁夏地区燥证的兼证。

症状之心烦不宁、胸闷胁胀、急躁易怒、目干目赤等,属燥伤肝血所致。肝为刚脏,其性调达,燥邪侵袭易耗伤阴血,肝的调达之性依赖于肝藏血的功能正常,阴血耗伤,肝藏血功能降低,则肝的刚脏特点极易表露出来,故可见到胁肋胀痛,急躁易怒,烦躁不安等症,且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火性上炎,可见到目干目赤等证,正如《张氏医通》卷八曰:“目赤有三,一曰风助火郁于上,二曰火盛,三曰燥邪伤肝。”因此,燥伤肝血也是宁夏地区燥证的兼证。

症状之头晕头胀、手足心热、精神迟滞等,属心肾燥证。虽然燥邪袭人以肺胃津伤为主,但津伤日久必累计伤阴,导致肾阴亏虚见到手足心热,心肾失交心神失养见到精神迟滞等症。故心肾燥证也纳为宁夏地区燥证的兼证。

4讨论

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则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地区东部,属黄土高原地区,终年降雨量偏少,尤其是宁夏中部和南部旱情时有发生,因此,燥邪致病在宁夏地区十分常见。但宁夏的地域具有南北狭长、东西较窄的特点,回族和汉族饮食习惯的差异,故燥证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区和民族差异性。外燥为主,兼有内燥是宁夏地区燥证的典型特征,针对宁夏地区燥证的主证和兼证,当酌选辛凉濡润、润燥利窍、滋养肝肾等法。总之,需从内外环境全面着手,方能防治燥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胜权,林培政.温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陶汉华.中医病因病机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项目基金:年宁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宁夏地区燥证的证候分布规律研究),项目编号NZ。

作者简介:周波(—),男,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3.

宁夏地区燥证的诊疗特点▲

茆春阳4,周波1.2.3★(通讯作者),杨帆4,李宁4,吴玉龙5

黄娟丽6,马文礼4,刘海涛4,戴欣初6

(1.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04;

2.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银川704;

3.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4.宁夏医科大学级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银川704

5.宁夏医科大学级中西医专业本科生银川74

6.宁夏医科大学级中医全科专业本科生银川74)

目的:总结提出宁夏地区燥证的诊疗特点,为宁夏地区燥证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宁夏地区五个市人群燥证的调查研究,查阅古今相关燥证诊疗文献,临床经验积累,提出宁夏地区燥证的诊疗方案。结果:总结提出了宁夏地区燥证的主要证型及相对应治疗方法。结论:宁夏地区燥证进行证候拟合分类得出,邪犯肺卫、燥干清窍等六种证候类型。针对宁夏地区燥证的六种证候类型,当酌选清疏肺卫、轻清宣透等相应诊疗方法。

宁夏地区;燥证;诊疗

Objective:Tosummarize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thedrynesssyndromeinNingxiaarea,andlaythefoundationof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forthedrynesssyndromeinNingxiaarea.Methods:BydoinginvestigationofthefivecitiesinNingxiaarea,lookingupsomerelativemedicalbookswhichtalkaboutthediagnosticsandtreatmentofthedrynesssyndromebothinancientandmoderntimes,







































白殿疯病能治好吗
早期白癜风的症状图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jpt.com/yyyf/6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