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牙齿护理
2016-12-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牙菌斑微生物是引发牙周疾病的始动因子。菌斑中的致病菌可引起牙周组织的炎症,例如牙龈炎,表现为牙龈出血、红肿、胀痛。牙周致病菌还可到达身体其他部位,引起全身状况。例如,妊娠期龈炎为最常见问题之一,不及时处理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牙周袋内壁牙龈红肿、溃烂,牙面上可见牙菌斑和牙结石存在,菌斑中的细菌还可入血,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一定影响。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会发生改变,再加上妊娠反应以及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等多因素的改变,出现口腔问题的几率成倍增加,进而导致口腔卫生恶化,甚至急性疼痛等症状。而妊娠期女性用药有很多限制,出现问题时往往无法进行常规治疗,很多时候只能推迟至孕中期,或在孕期结束后再进行处理。炎症产物和口腔细菌可通过血流进入胎儿体内。当母体血液中的口腔细菌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后,将引发系列免疫炎症反应,使未分娩的胎儿处于应激状态。有研究显示,50%的早产或因感染引起。?妊娠期女性的口腔健康直接影响其本人的生活质量和胎儿的健康。有牙周问题的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与发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出现口腔问题的孕妇,其营养与生活质量将大受影响,因为孕妇的饮食结构比例与常人不同,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尤其是维生素A/C/D、蛋白质、钙和磷等。口腔健康出现问题后,蛋白质的摄入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可能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孕妇的口腔保健尤为重要。孕前进行常规体检外,建议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
孕期常见的口腔疾病1、龋病孕早期的呕吐反应会使唾液量减少,唾液中的酸度增加。孕妇大量摄入糖类,为细菌在口腔内繁殖提供了良好的营养和场所,细菌代谢产酸腐蚀牙面,导致龋病发生。致病菌可以通过母亲传给胎儿,增加孩子的患龋率。妊娠期随着孕妇机体内部状况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刷牙困难,饮食习惯改变,饮食次数增加,口腔清洁不彻底,口腔卫生状况差,加之孕妇机体抵抗力下降,使龋齿迅速发展,症状明显。2、妊娠期牙龈炎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升高,原有的牙龈慢性炎症加重,常表现为牙龈肿胀,出血,口臭,严重时牙齿出现松动,疼痛,牙齿移位,分娩后病损可自行减轻或消退。妊娠期牙龈炎的发病率不一,约在30%~%之间。妊娠期牙龈炎可增加早产和低体重儿出生的几率。
3、牙周炎牙周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的感染性炎症称为牙周炎。牙周炎是成人失牙的首位原因。母体牙周炎与早产及低体重儿有密切关系,而且牙周炎越严重,胎儿出生体重越低,妊娠时间越短。由于口腔内牙石、软垢等局部因素,使之变成患病牙龈。4、妊娠期龈瘤怀孕3个月后,孕妇的高孕酮值和细菌等局部刺激共同作用下会导致血管发生良性病变,称为妊娠性龈瘤。临床表现为两颗相邻牙齿间的牙龈乳头肿胀,颜色暗红,牙龈表面光滑,咀嚼时易出血。瘤体较大的可覆盖牙齿。
因此,在怀孕之前应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及时处理口腔问题,消除所有口腔隐患。尽早对龋齿进行治疗,对已有的牙龈炎进行超声洁治,拔除口腔内无法采取充填治疗的残根、残冠以及阻生智齿,消除可能发作的炎性病灶。牙齿缺失,要及时镶复,以便恢复咀嚼功能,促进食物消化,营养吸收,有利于孕妇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坚持有效的刷牙,提倡使用漱口水,对于预防和控制妊娠期牙龈炎极为有效。对于易患龋齿的孕妇,可以适当局部使用氟化物,选择清洁效率较高的电动牙刷,使用有长效抑菌作用的牙膏等抑制细菌和清洁牙齿,有利于降低龋齿的发生率。再者,有效刷牙,保持口腔清洁,也有利于预防牙龈炎。妊娠期的妇女要摄取足够的营养,如: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D)和必要的微量元素,以促进胎儿的发育、骨骼和牙齿的形成和钙化,避免过量摄食酸性食物以防造成牙本质敏感。维生素D及钙、磷等矿物质的缺乏可影响胎儿牙齿结构的正常发育,使乳牙萌出后易患龋病;也影响胎儿的颌骨发育,导致畸形。孕期不要偏食,保证孕妇及胎儿的营养需要,同时为胎儿的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及口齿疾病的预防打下良好基础。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慎重使用药物,不吸烟饮酒。怀孕期间,以第4-6个月为较适当的治疗时机。怀孕初期,胎儿器官在分化,容易受到消炎药、麻醉药的影响而不宜治疗;怀孕最后2个月,子宫较敏感,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收缩,也不宜治疗。妈妈们都学会了吗?
中医治疗白癜风方法江西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