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牙种植修复后食物嵌塞的原因与对策上
2016-1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楔入相邻两牙间隙的现象。这种临床常见病可引起局部牙龈红肿、出血、疼痛、口臭等症状,导致牙龈退缩、牙周脓肿、牙槽骨吸收、天然牙继发邻面龋等严重后果。在天然牙列中,食物嵌塞常出现于牙周炎、牙列拥挤和牙列缺损等情况,30岁以下群体较少出现食物嵌塞,30~60岁群体由于牙龈萎缩、牙齿磨耗等原因常是食物嵌塞的高发人群[1,2]。对牙列缺损的患者,无论采取何种修复方式都无法完全避免食物嵌塞的发生,长期的慢性刺激必然导致炎症持续存在。种植义齿作为最接近天然牙的修复方式,也会出现食物嵌塞,而且临床证据表明,后牙区种植固定修复体食物嵌塞现象有随修复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的趋势[3,4]。现从后牙区种植固定修复后并发食物嵌塞的临床症状、发生原因以及处理对策进行论述。
一、后牙区种植固定修复后并发食物嵌塞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将食物嵌塞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3种。因后牙区种植固定修复时,医师常可控制修复体与邻牙间的松紧度,消除垂直型嵌塞的发生因素,使得后牙区种植固定修复后并发食物嵌塞主要表现为水平型嵌塞。磨碎的食物溢出牙面后由于唇、颊和舌的压力,使得食物水平向压向牙间隙,若清洁不及时,则可刺激局部软组织,导致细菌定植,引起邻面龋、牙龈炎,甚至牙周炎、种植体周围炎等一系列问题,危害邻牙健康,并增加后牙区种植固定修复的失败率。
二、后牙区种植固定修复后并发食物嵌塞的原因
1.缺牙区软硬组织改建:
牙缺失后,牙槽骨不可避免地发生进行性改变,垂直向和水平向均可发生萎缩性吸收,同时位于牙槽骨冠方的龈乳头和牙龈高度降低,若缺牙时间较长,附着龈缺乏足够的咀嚼生理刺激,则可逐渐呈现黏膜特性,抗咀嚼和摩擦的能力下降。后牙区种植修复时,较难完全恢复原有的软硬组织外形、高度和质地,这是导致后牙区种植固定修复后发生水平型食物嵌塞的主要原因。
2.相邻天然牙位置的变化与倾斜:
牙缺失后若未及时修复,邻牙则可向缺牙间隙倾斜,导致天然牙邻接关系丧失,进而造成食物嵌塞,若制作最终种植修复体时不处理相邻天然牙,则可造成最终修复体邻面存在较大的三角间隙。由于倒凹区无法通过加大修复体邻面来减小三角间隙,而软组织又无法完全充盈此间隙,最终导致食物嵌塞。
3.缺牙间隙过大:
合理控制种植体周牙槽嵴顶与邻接点的距离,是龈乳头能否完全充满邻间隙的基础。多项研究显示,当牙槽嵴顶与邻接点间距离在5mm之内时,近%的患者不会出现邻间隙;达到6mm时,约56%的患者不会出现邻间隙;当超过7mm时,这个比例下降至27%[5]。同时,研究也显示,若想获得%的牙龈充盈,天然牙邻接点与种植体周围牙槽嵴的距离需4.5mm[5]。因此,当种植体周牙槽嵴顶与修复体邻接点距离过远,龈乳头无法充满邻间隙时,可能导致后牙区种植固定修复后并发水平型食物嵌塞。
4.牙周疾病:
牙周组织的状态与最终的修复效果密切相关。存在明显牙槽骨吸收和牙龈高度退缩的牙周炎患者,其冠根比例失调,临床牙冠不同程度延长,牙龈高度降低,龈乳头无法充满邻间隙,邻间隙呈开放状态,因此增加了水平型食物嵌塞的发生几率。存在牙周问题的患者完成种植治疗后,若未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进行有效的重建,骨高度不足、软组织形态不佳等未得到纠正,则种植修复体同样较易并发水平型食物嵌塞。
白癜风治疗最新方法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