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口臭那这条微信一定得看
2017-8-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定义、分类
口臭
口臭是指从口腔或其他充满空气的空腔(如鼻、鼻窦、咽)中所散发出的臭气,调查研究显示全球10%~65%的人曾患口臭。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和社交活动。
口臭主要分为三种:真性口臭、假性口臭和口臭恐惧症。真性口臭又分为生理性口臭和病理性口臭,而病理性口臭又分为口源性和非口源性两种。80%~90%的口臭与口腔相关,目前认为口腔内存在的细菌是导致口臭的根源。
生理性口臭
生理性口臭是指机体无病理性变化,主要是由不良生活和卫生习惯引起的短暂口臭,如:1、韭菜、臭豆腐等刺激性食物,含有硫化物成分,食用后异味可残留于口腔中;
2、烟草中不仅含有挥发性硫化物,还能使口腔干燥、导致牙周病,引起口臭;
3、唾液具有抗菌、杀菌、清洁口腔的作用,睡眠时由于唾液分泌量减少,抑菌作用减弱,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硫化物、氨等物质,从而引发短暂性口臭,多见于早晨起床;
4、不勤刷牙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可导致大量食物残渣长时间嵌塞于牙缝中,经口腔细菌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硫化物、吲哚等物质,而产生口腔异味,食物残渣和脱落粘膜上皮细胞亦可引起舌苔和舌背菌斑的增加导致口臭;
5、长期饮酒、食肉、熬夜、失眠等均可引起生理性口臭。
病理性口臭
病理性口臭是指由机体病理性改变引起口腔异味,主要为口腔内病理性变化及许多与全身性疾病相关的问题。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病理性口臭又分为口源性口臭和非口源性口臭。
口源性口臭
口腔内存在大量微生物,以革兰氏阴性厌氧菌为主,当细菌分解蛋白质底物如含硫的氨基酸时可产生挥发性硫化物、氨、有机酸等物质而产生口腔异味。研究表明,80%~90%的口源性口臭源于口腔局部感染。
1、牙周炎
牙周炎是指侵犯牙龈和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破坏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牙周袋形成,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牙齿逐渐松动。从而表现出的临床病症有牙龈出血、口臭、咀嚼无力、牙龈退缩、有牙缝、牙齿松动、移位、疼痛甚至于脱落等情况。
患有牙龈炎、牙周炎时,会出现口臭的口源性病症。其主要原因为牙龈出血、炎性渗出物增多,厌氧菌发酵分解血液、炎性渗出物中有机成分,产生挥发性硫化物,产生口臭。
在口臭患者的龈下菌斑中通常能检出牙周炎的致病菌,体外试验表现出活跃的产硫能力。口气值与牙周袋深度、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等呈正相关,呼出的气体为血腥味或脓臭味。
2、舌苔
舌背大面积的乳头状结构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定植,同时堆积有大量脱落细胞。舌苔与牙菌斑的组成相似,成为厌氧菌和微需氧菌储藏室,有利于口臭的产生。有研究发现,舌背相关菌群复杂,对照组和口臭组都各有优势菌种,口臭患者舌背菌群的多样性高于健康对照组。检查发现,大约60%的患者口腔异味来源于舌背后1/3舌苔部位,舌背后部至轮廓乳头区(Dorsalposteriortothecircumvallatepapillae,DPGP)细菌载量最高。VSC与舌苔量成正比关系。
3、龋齿
深龋窝洞内、不良修复体悬突下常残存食物残渣和菌斑,细菌经过发酵分解,产生臭味。
4、唾液的质和量也起到重要作用
唾液量的减少、蛋白质等有机成分的增多降低了唾液的冲刷作用和缓冲作用,使细菌大量繁殖,分解唾液、龈沟液及食物残渣中的有机成分,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硫化物、吲哚等物质,引起口臭。
非口源性口臭
非口源性口臭是由于患系统性疾病或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口臭。常见的非口源口臭由这七类所引发的!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关于幽门螺杆菌导致口臭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认为有5种假说:
(1)幽门螺杆菌具有尿素酶活性,可以分解尿素产生氨,氨是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物质。
(2)体外培养的幽门螺杆菌可以产生硫化氢和甲硫醇。
(3)由于幽门螺杆菌是引起上消化道各种病变的重要因素,当存在该菌感染时,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及胃动力受到损害,可能导致食物在胃肠中潴留时间过长,经胃肠道内其他细菌腐败分解产生各种有臭味的气体。
(4)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诱导相关基因,如胱硫醚-γ-裂解酶和胱硫醚-β-合成酶等基因以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如IL-1β、IL-6和IL-8基因高表达,使得机体自身产生的硫化氢大量增加,引起口臭。
(5)有研究以为,牙周致病菌与幽门螺杆菌具有协同作用,幽门螺杆菌与牙周病发病密切相关,同时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加重牙周炎而间接导致口臭。他们以为,口臭是由牙周疾病较严重引起而非幽门螺杆菌的直接作用。
2、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引起口臭的机制,缘于胃、十二指肠内胃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等内容物反流到食管,损伤食管黏膜且引起食管炎症、糜烂、溃疡或狭窄,波及整个食管上括约肌至口腔,病变区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产生等等臭味经口腔呼出,引起口臭。另外,胃食管反流病除引起食管症状外,其反流物可至口腔引起类似症状。在口腔,胃食管反流病导致的口腔糜烂使患者无法正常维护口腔卫生,使得菌斑软垢沉积于牙面,食物残渣滞留于口腔,经菌斑中厌氧菌腐败坏死作用,从而存在口臭。
3、消化不良
业界普遍认为,消化不良者胃肠道功能较弱,食物不易消化和排空且在胃内存留的时间延长,食物在细菌的作用下腐败并释放出挥发出异味,腐败食物及其异味极易反流,异味经口腔呼出或残留于口腔,便形成了口臭。这部分患者多伴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如返酸、烧心、胃胀和嗳气等。
4、炎性肠炎患者
除幽门螺杆菌感染、GERD和消化不良外,有学者发现炎性肠炎患者的口臭率较高。Kinberg等发现,患有十二指肠和食管疾病的青少年及儿童多伴有口臭。
5、便秘
便秘也可引发口臭,便秘患者肠道中的益生菌尤其是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致病菌数量明显增加,出现较严重的肠道菌群紊乱,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减少,最终引发口臭。
6、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肥胖症、Ⅱ型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均可引起口臭;患者长期以高脂饮食为主,摄入的膳食纤维较少,导致肠道菌群的营养成分不足,短链脂肪酸的合成底物减少,造成口腔短链脂肪酸的量降低,引起口臭。
7、呼吸系统疾病
常为一过性口臭,临床上也较为少见;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常伴有口臭症状,Rio等证实这可能是腭扁桃体存在隐窝,里面积聚脱落的上皮细胞和角质蛋白碎屑等为厌氧菌生长提供良好环境,这些细菌可发酵分解残渣中的有机物,产生含硫化合物,释放到口腔,引起口腔异味;肺癌患者也常伴有口臭症状,Song等实验证实肺癌病人呼出气体中正丁醇和3——羟基——2——丁酮含量明显高于普通人,使患者呼出气体中带有异味。
假性口臭
假性口臭是指患者自我感觉有口腔异味,但检查结果无异常,可通过解释说明和心理咨询改善。
口臭恐惧症
口臭恐怖症表现为真性口臭和假性口臭的患者,通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不能消除心理障碍,仍不断要求治疗。
如何治疗口臭呢?
首先需要了解口臭的病因,如果是口腔来源的病因,患者应该就诊于口腔科进行专业洁治以治疗牙周疾病和进行龋齿修补。心理性口臭需接受心理咨询。
当然,为预防此类口臭的发生,应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早、晚正确有效的刷牙、保持口腔及舌苔卫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口腔健康问题请咨询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