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题库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每周一练1
2017-2-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1、下列哪项不是静止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A、沟内上皮和袋壁上皮增生明显
B、牙周膜炎症反应明显减少
C、牙槽骨的吸收呈静止状态
D、牙槽嵴出现新骨形成
E、牙骨质表面出现类骨质
1、
A
静止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1.牙周袋的袋壁组织在炎症修复期,可观察到在炎症中心区的边缘部位,有大量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并见增生、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其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在修复后期,牙周袋上皮下方或炎性肉芽组织下方与牙槽骨之间,可见大量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或见粗大的胶原纤维增生,其间炎症成分较少,仅在增生的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2.牙槽骨吸收处于静止状态,一般观察不到破骨细胞。常可见原有的骨吸收陷窝区又有类骨质形成。原被吸收破坏的牙槽嵴顶部可见类骨质或新骨形成。3.牙根面的牙骨质也出现新生现象。常见增生的粗大胶原纤维束附着的根面牙骨质,被牵拉而增厚或呈棘状增生。被吸收的根面牙骨质,也见新生的牙骨质修复。4.增宽的牙周膜间隙,由于新骨形成,又恢复原有形态。牙周膜的主纤维束的排列也随着骨的修复过程而重新调整。
2、下列哪项不是活动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A、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
B、沟内上皮出现糜烂
C、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
D、牙槽骨出现活跃破骨细胞
E、牙周膜间隙变窄
2、
E
牙周炎活动期的病理变化1.牙面上有不同程度的菌斑、牙垢及牙石的堆积。2.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可检测出多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3.沟内上皮出现糜烂或溃疡,一部分上皮增殖呈条索或网眼状,大量炎症细胞通过上皮层移出至牙周袋内。4.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深牙周袋。结合上皮出现钉突,其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5.袋壁上皮下结缔组织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为炎症中心区。胶原纤维水肿、变性或消失,一部分被炎症细胞取代。6.牙槽骨出现活跃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牙槽嵴顶及固有牙槽骨可见多数吸收陷窝。7.牙周膜主纤维束排列紊乱,胶原纤维疏松、水肿、变性,牙周膜间隙增宽,其间散在大量炎症细胞。8.根面暴露的牙骨质可见不同程度的吸收,并可观察到沉积的牙石与牙骨质牢固地附着。
3、牙周炎的发展过程不包括
A、始发期
B、早期病变
C、病损确立期
D、进展期
E、加重期
3、
E
牙周炎的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将其分为始发期、早期病变、病损确立期及进展期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即互相联系、过渡,又各自相对独立。1.始发期龈沟区表现为急性渗出性炎症反应。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在结合上皮周围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龈沟液渗出增多。病变区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和沉积。由于炎症细胞释放出胶原酶,致使胶原开始被破坏。2.早期病变结合上皮周围白细胞增多,上皮下结缔组织内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主要为T细胞。此外,同时可见少量巨噬细胞及浆细胞,仍可见中性粒细胞及血管扩张等改变。此期仍属急性炎症期。胶原的破坏丧失可达60%~70%,结合上皮开始增生,龈沟液的渗出可达最多。临床出现典型龈炎的表现。3.病损确立期结合上皮及袋壁上皮内仍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上皮下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主要为B淋巴细胞,可见较多浆细胞。龈沟液内出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合上皮继续向根方增殖,形成牙周袋。此期尚无明显的牙槽骨吸收破坏,是治疗的关键时刻。如宿主防御能力强,治疗得当,病变可发生逆转,否则将进一步加重。4.进展期为持续性的炎症破坏过程。牙周膜主纤维束破坏;深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破坏明显,破骨细胞极为活跃;胶原纤维变性、溶解,大部分丧失。牙周袋内的炎症渗出物及免疫球蛋白、补体成分增多。此期临床持续明显的牙周溢脓及牙齿松动等典型牙周炎症状。
4、剥脱性龈病损的病理变化不包括
A、上皮萎缩
B、上皮增生
C、上皮内疱
D、基底细胞液化
E、基底细胞水肿
4、
B
剥脱性龈病损的特征是牙龈鲜红、光亮,或表面脱皮,形成粗糙的糜烂面。由于上皮层的剥脱而形成无上皮的表面。镜下剥脱性龈病损可分为疱型与苔藓型。疱型是上皮与结缔组织间形成基底下疱,结缔组织内有明显的炎症,病变同良性粘膜类天疱疮。如果在上皮内形成上皮内疱,则病变同天疱疮。苔藓型者,上皮萎缩,基底细胞水肿,基底层附近常见胶样小体,病变符合于疱性或萎缩性扁平苔藓。免疫荧光法有助于进一步区别各种剥脱性龈病损。类天疱疮时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与基底膜结合,呈现一条线状荧光带。寻常性天疱疮时免疫球蛋白与上皮细胞间的桥粒结合,因而在上皮细胞之间呈现鱼网状的荧光图形。红斑狼疮时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沉着于基底膜区,呈现出线状或带状的荧光图形,又称狼疮带阳性。
编辑/林楠
视角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