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如何治疗和预防
2019-2-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1、什么是牙周炎
牙周炎主要是由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发病年龄以35岁以后较为多见。如龈炎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可由牙龈向深层扩散到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而发展为牙周炎。由于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而易被忽视,待有症状时已较严重,甚至已不能保留牙齿。因而必须加强宣教,使患者早期就诊和及时治疗。
2、牙周炎的起因1、菌斑
粘附于牙齿表面的微生物群,不能用漱口、水冲洗等去除。
2、牙石
牙石是指沉积在牙面上的矿化的菌斑,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两种。
(1)龈上牙石
位于龈缘以上的牙面上,肉眼可直接看到。在牙颈部沉积较多,特别是在大涎腺导管开口相对处,如上颌磨牙的颊侧和下颌前牙的舌侧沉积更多。龈上牙石中无机盐的主要来源是唾液中的钙、磷等矿物盐。
(2)龈下牙石
位于龈缘以下、龈袋或牙周袋内的根面上,肉眼不能直视,必须用探针探查,方能知其沉积部位和沉积量。龈下牙石中无机盐的主要来源是龈沟液。
牙石对牙周组织的危害,主要是构成了菌斑附着和细菌滋生的良好环境。
3、创伤性咬合
在咬合时,若咬合力过大或方向异常,超越了牙周组织所能承受的合力,致使牙周组织发生损伤的咬合,称为创伤性咬合。创伤性咬合包括咬合时的早接触、牙合干扰、夜间磨牙等。
4、其他
包括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口呼吸等因素也促使牙周组织的炎症发生。
3、牙周炎的表现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常只有继发性牙龈出血或口臭的表现,与龈炎症状相似。检查时可见龈缘、龈乳头和附着龈的肿胀、质松软,呈深红色或暗红色,探诊易出血。随着炎症的进一步扩散,出现下列症状:
1、牙周袋形成
由于炎症的扩展,牙周膜被破坏,牙槽骨逐渐吸收,牙龈与牙根分离,使龈沟加深而形成牙周袋,可用探针测牙周袋深度。
2、牙周溢脓
牙周袋壁有溃疡及炎症性肉芽组织形成,袋内有脓性分泌物存留,故轻按牙龈,可见溢脓,并常有口臭。
3、牙齿松动
由于牙周组织被破坏,特别是牙槽骨吸收加重时,支持牙齿力量不足,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等现象,此时患者常感咬合无力、钝痛,牙龈出血和口臭加重。
4、牙周炎的治疗1、针对局部刺激因素
可作龈上洁治术或龈下刮治术,必要时调整咬合、消除食物嵌塞和纠正不良修复体等。
2、牙周袋的处理
牙周袋溢脓时,可用1%~3%过氧化氢液冲洗,袋内置10%碘合剂或螺旋霉素、灭滴灵等药膜,在去除局部因素后,较浅的牙周袋可用碘酚液烧灼;较深的牙周袋需作牙周手术,以消除牙周炎,牙周袋深达根尖、牙齿松动明显时,可考虑拔除。
3、松牙固定
牙齿仍松动者,可作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牙周夹板以固定松动的牙齿。
4、牙周脓肿的处理
脓肿已局限时,可切开引流,牙周袋也应同时作冲洗、上药膜或碘甘油等。
5、牙周炎的预防1、预防和减少全身性疾病,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从而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
2、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3、坚决戒除对牙周组织有害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单侧咀嚼等。
爱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