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览种植体周围炎的致病菌有哪些
2016-10-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种植体周围炎的致病菌有哪些?
巴西一项系统性综述显示,在引发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微生物中,中度证据表明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福赛斯坦纳菌与种植体周围炎相关,轻度证据表明中间普雷沃菌、直肠弯曲菌与之相关。该研究7月15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杂志》(JPeriodont)。
该综述遵循首选项报告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PRISMA)的方法。2组独立的研究人员搜索了PubMed/Medline、Embase和考柯兰图书馆数据库(CochraneLibrary)中年8月4日之前的相关文献。文献纳入标准包括:对比健康种植体和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周围龈下生物膜样本中的微生物结果。
该研究共搜寻到个标题,纳入11项研究。研究者将与种植体周围炎相关的微生物按照数量增长、大量存在、频繁存在3个等级分类,其中共包括了6个门17个属的23种细菌和2个属的病毒。与种植体周围炎密切相关的主要细菌均为常见牙周疾病致病菌。(耿辰编译)
不翻瓣拔牙术后牙槽嵴高度降低?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显示,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不翻瓣拔牙术后8周即可观察到牙槽窝骨嵴高度的降低。最初存在骨开窗及骨开裂位点牙槽骨形态改变最为显著;牙齿类型(上颌中切牙)和组织表型的厚度显著影响观察结果。该论文7月8日在线发表于《临床口腔种植研究》(ClinOralImplantsRes)杂志。
该研究连续纳入共34例需行上颌前牙区单颗牙种植的患者(27例中切牙和7例侧切牙)。拔牙即刻及拔牙术后8.5±2.91周测量牙槽窝外侧骨嵴高度、骨形态及牙槽窝顶的位置,同时记录唇侧骨壁的情况。
结果显示,在拔牙即刻记录34例位点中,16例(47%)有完整唇侧骨板,9例存在骨开窗(26.5%),9例存在骨开裂(26.5%)。术后牙槽窝外侧骨嵴高度显著降低(降低高度为,近中:1.4±1.30mm或12.1%,唇侧:2.5±1.46mm(22.2%),远中:1.1±0.83mm(10.5%),P<0.),在最初骨开裂(3.3±1.80mm或28.4%)或者骨开窗(2.8±1.40mm或24.9%)位点,外侧牙槽嵴高度降低最为明显。牙槽窝骨质形态的改变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近中:0.8±0.80mm(9.3%),P<0.;唇侧:1.2±1.03mm(18.3%),P<0.;远中:0.4±0.65mm(5.5%),P<0.01),其中牙槽嵴的垂直吸收在唇侧中央部位最为明显(1.4±1.94mm,P<0.)。最初骨开窗位点垂直骨吸收最明显(2.9±2.67mm;P=0.)。术后8周,在16例最初骨壁完整的位点和9例最初存在骨开窗位点中,分别有9例(56.3%)和5例(55.6%)转变为骨开裂。(郭玉娇编译)
单颗种植体修复满意度高泰国一项研究显示,对于术后0~3年的上颌前牙区单个种植体修复治疗的美学结果和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口腔医师的评估与患者感受间存在差异;所有患者对治疗结果均较满意,这提示应对影响患者心理预期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该研究7月14日在线发表于《临床口腔种植研究》(ClinOralImplantsRes)杂志。
研究者对20例接受过上颌前牙区单个种植体治疗的患者进行粉色/白色美学打分(PES/WES)评估,同时要求他们回答一份关于种植修复效果与生活质量关系的问卷。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使用口腔对日常生活表现的影响量表(OIDP)来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显示,种植修复治疗的美学结果比较乐观。PES/WES的中位数为16.00(最大可能值为20.00),其中PES和WES的中位数分别为7.5与8.00。患者满意度的VAS评分在8~10之间。OIDP分析显示45%的患者因口腔因素而影响到生活质量,其中最常见是对进食(n=4)与牙齿清洁(n=5)的影响。能感觉到口腔因素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与不能感受该影响的患者,其PES/WES得分无显著差异。(耿辰编译)
早期综合性混合牙列治疗可纠正Ⅱ类错合畸形一项美国研究显示,早期综合性混合牙列治疗是早期纠正Ⅱ类错合畸形的有效方式。该论文7月8日在线发表于《安格尔正畸医师》(AngelOrthod)杂志。
研究者将受试者分成以下3组:①早期治疗组,治疗年龄在7~9.5岁(n=58);②晚期治疗组:首次正畸就诊年龄为12~15岁(n=58);③未治疗组:作为治疗前对照。每组均记录了13项常规头影测量参数,并测量了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诊断模型的Ⅱ类磨牙关系严重程度。
结果显示,早期治疗组较晚期治疗组拔除的恒牙更少(分别为5.6%与37.9%,P<0.),且恒牙期全口固定矫正时间更短(分别为1.7±0.8年与2.6±0.7年,P<0.)。如果分析监测时间,则早期治疗组比晚期治疗组的总治疗时间更长,平均就诊次数更多(分别为53.1±18.8次与33.7±8.3次,P<0.0)。晚期治疗组中55%病例仅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且治疗完成时仍为Ⅱ类磨牙关系。(张翼飞编译)
医师对口腔放射学认知不足波兰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口腔医师、放射科医师以及医学生对于口腔放射学的认知不足。与未受过放射防护培训的医师相比,受过培训的口腔医师的口腔放射学认知度更高,大学应更重视在口腔专业及放射专业中口腔放射学教育。该论文7月12日在线发表于《口腔颌面放射学》(DentomaxillofacRadiol)杂志。
研究者向名口腔医师、名放射科医师、名口腔医学生以及名放射专业学生下发一份含有13个多项选择题的口腔放射检查的基本常识问卷。
在回收的份问卷(50.2%)中,所有受试者的平均得分为8.13(满分为13)。结果显示,口腔医师的平均得分为8.36,放射科医师平均得分为8.11,口腔医学生的平均得分为8.19,放射专业学生平均得分为7.46,4组间无显著差异。受过放射防护培训的口腔医师答案正确率显著高于未受过培训的医师;口腔医学生的学习年限与测试结果无相关性;对于放射专业学生,三年级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医学生。(张翼飞编译)
年龄等因素影响进食张口度进食前预备动作对于安全有效的进食很重要,尤其对老年人;但其相关机制并不清楚。对此美国一项研究显示,老年人进食张口度大于年轻成人。因增龄或疾病引起的视觉、听觉或自主进食能力的下降,可能会降低进食前预备动作的效果。该研究7月5日在线发表于《口腔康复杂志》(JOralRehabil)。
研究对比了70~85岁健康老人与18~30岁年轻成人,在以下4种情况的进食前口腔张口度:①典型自主进食;②典型辅助进食(在助理研究员主动帮助下进食使受试者无法获得本体感受);③感官感觉缺失的自主进食(通过佩戴眼罩、耳机等使受试者无法获得外界刺激);④感官感觉缺失的辅助进食(使受试者同时无法获得本体感受和外界刺激)。
结果显示,在上述4种情况中,老年人进食张口度都大于年轻成人。在本体感受与感官感受同时缺失的情况中,所有受试者进食张口度都一定程度减小。研究者认为,老年人进食张口度更大可能是因增龄而加强进食功能的一项保护性措施。(耿辰编译)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第期第02版
★转载请获本公众平台许可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白癜风效果北京白癜风医院最好的是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