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对学校幼儿园卫生

2020-9-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专题编者按: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地不分东西南北中,业不分工农商学兵,举国打响了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教育作为抗击疫情的特殊战线,广大教育工作者怀笔请缨,防疫鏊兵。本刊特辟“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专题,点将谈兵,旨在展示教育工作者临危应对的举措与思考,分劳赴功的智慧与风采。

摘 要: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湖北武汉暴发,并迅速升级为国家级公共卫生事件,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空前考验。虽然各地学校春季开学时间一推再推,但是开学之后的学校卫生防疫工作也注定成为教育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门,特别是教育装备行业必须抓紧时间重新审视学校(幼儿园)在消毒规范和系统建设方面的不足,借助前沿科技手段尽快构建覆盖全国学校(幼儿园)的安全消毒系统,构建传染病防控的标准化软硬件体系,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校园传染病;有人在场

校园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界定

校园传染病,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指原发于学校(幼儿园)并在学校(幼儿园)广泛传播的传染病;其二,指源于外来输入,但在学校(幼儿园)广泛传播并对师生健康和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传染病。根据国家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校园传染病主要属于第二种情况,如每年冬春季节经常暴发的流感、春秋季节经常出现的诺如病毒感染等。但第一种情况也时有出现,例如多发于学生宿舍的肺结核等。

校园传染病流行的基础及特征

根据生态学的种群密度制约原理:在一定空间内,单一物种个体的数量越多,在该物种间暴发传染性疾病的概率越高。而学校(幼儿园)则因为空间有限、学生数量众多、师生相对密集,与上述生态学原理的前提高度吻合。再加上学校(幼儿园)建筑设计的缺陷,以及教学要求造成的采光不够、通风不畅或不及时,影响了大自然对于学校(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平衡和干预,极易为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创造条件。

校园传染病流行具有以下特征:暴发式快速传染、致病率高(经常造成空班、空校)、难以根除(尤其是对于外来输入性传染病)等,因而极易对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幼儿园)的教学秩序造成较大危害。

校园传染病的传播模型及防控路径

1.校园传染病的分类

按照传染病的传播方式,通常可将其划分为空气传播疾病、接触性传播疾病和虫媒传播疾病三大类型。但从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来看,同一种传染病可能同时具有多种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疾病——以肺鼠疫、流感、非典、麻疹、腮腺炎、肺结核、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代表,病原体基本为病毒,但也有结核杆菌等细菌。传播方式为空气或飞沫。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在空气中存活周期长,可随空气流动进行长距离传播;飞沫传播的病原体在空气中存活周期短,主要通过近距离的呼吸道排放物传播,如喷嚏等。

接触性传播疾病——含一般皮肤传播、粪-口传播和体液传播。以肝炎、手足口病、急性肠炎、痢疾、霍乱、艾滋病、埃博拉、头癣、足癣等为代表,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虫媒传播疾病——以急性脑膜炎、寨卡病毒、黄热病、西尼罗河热、腹泻、疥疮等为代表。病原体包括细菌和病毒,传染方式多为害虫叮咬和接触传播,涉及的害虫包括蚊子、苍蝇、蜱虫、疥螨等。

根据我国多年校园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统计,空气传播疾病和接触性传播疾病是目前城市学校(幼儿园)传染病防控的重点方向,在农村学校(幼儿园),还要考虑虫媒传播疾病的问题。

2.校园传染病的传播模型

根据上述校园传染病的分类,可得出空气传播、物表传播、粪-口传播和害虫传播四大传播模型。

3.校园传染病的防控路径

根据上述校园传染病的传播模型,可规划出针对校园传染病的以下有效防控路径:实施空气消毒;实施物表(地表)消毒;实施针对手、餐具、饮用水和食物的消毒;实施害虫杀灭和防护。上述防控路径均需要有相应的专业设备作为硬件支撑,并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常态化的应用,方可起到防控作用。

同时还要注意:如果出现类似于重症流感、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和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类的疫情,隔离乃是第一要务。必要的隔离措施必须在学校(幼儿园)的消毒管理规范中得到充分体现。

有人在场消毒——校园传染病防控探索的重要方向

根据传统的消毒规范,消毒可分为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两种方式,其中以化学消毒为主要方式。物理消毒一般指使用高温、紫外线、等离子等方式杀灭病原体,但仅限于对餐具等用品或狭小室内环境等进行消毒,不能在有人在场的环境中使用。化学消毒一般指使用化学消毒剂对空气、地表、物表、人手、用具和装备进行消毒,以WS—《空气消毒机通用卫生要求》为代表的传统消毒规范规定化学消毒不能在有人在场的情况下实施,原因是所采用的消毒剂通常都具备一定毒性,不能让消毒演变成“放毒”,这是传统消毒规范的初衷。但现在看来,这一规定制约了消毒作业的有效性。

原因在于:根据上文给出的传染病传播模型,除了虫媒传播疾病,其他两类疾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人—已被病原体感染或未被感染但携带病原体的传染者。根据基本传播模型,传染者首先让空气和物体表面携带了病原体,健康人通过呼吸受病原体沾染的空气或触摸被病原体沾染了的物体表面才造成了自己被传染(如图1所示)。

图1 病原体在空气中传播的模型

因此,如果按照传统消毒规范进行无人在场的消毒作业,只能去除传染者残留在环境现场的病原体。但因为传染者是随机流动的,一旦有新传染者到来,消毒过的环境现场立即会转变为对健康人构成威胁的沾染区,前期消毒等于前功尽弃。与之不同,针对泳池的消毒规范则提供了不同的问题解决思路。根据《游泳场所卫生规范》第五条第十款的规定,人工游泳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游离性余氯、pH、温度等水质检测设施设备。其中,游离性余氯,就是泳池水中必须始终保持的消毒物质。由此看来,游泳场所卫生规范考虑了针对环境进行有人在场的不间断消毒的重要性,并采取了既对人安全又能有效消毒的措施。因此,要实现校园消毒防疫,特别实现对空气传播疾病和接触性传播疾病的有效遏制,有必要尝试突破传统消毒规范的限制,研究建立针对有人在场的不间断消毒体系。至于被普遍担忧的消毒剂毒性问题,呼吁通过遴选合适的消毒剂、开展安全性研究、制订相应的技术标准等实现突破或解决,这是校园传染病防控探索的重要方向。

常态化和标准化校园安全消毒系统的设计

基于校园安全消毒系统的建设目标,安全消毒剂的遴选是系统建设的首要任务。

1.优选的安全消毒剂—二氧化氯

根据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中对二氧化氯的介绍: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沸点为11℃。在常温下,1L水中能溶解2.9g二氧化氯。它在水中的杀菌和消毒能力强、持效长、受水体的pH变化的影响小。二氧化氯的应用十分广泛,除用于一般的杀菌、消毒外,还广泛地用于环保、灭藻、漂白、保鲜、除臭等方面。二氧化氯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A1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由于其他含氯消毒剂易形成致癌物质,我国从年起就逐渐用二氧化氯取代氯气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根据美国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的研究成果,二氧化氯杀细菌、灭藻、灭真菌、漂白和去臭效果也是公认的。如美国专利No.6,,讨论了二氧化氯溶液用于治疗疱疹病毒感染的用途,美国专利No.5,,描述了具有抗牙垢及抗牙龈炎优点且不会使牙齿着色的亚氯酸盐和二氧化氯的组合物。另有研究表明:二氧化氯对单核及无核病原体(如引发今年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效杀灭能力。年,美国尼亚加拉瀑布水厂就将其作为自来水杀菌剂使用。欧洲目前的绝大多数自来水不是用氯气而是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美军和美国CDC(疾控中心)已经将二氧化氯空气消毒作为对抗埃博拉病毒及炭疽生化袭击的安全、高效消毒手段。二氧化氯的安全性也已被大量基础研究所证实,国际上已有通过静脉注射纯二氧化氯溶液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研究成果出现。

我国早已开始针对二氧化氯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先后颁布了GB—《二氧化氯消毒剂卫生标准》、GB—《二氧化氯消毒剂发生器安全与卫生标准》和GB/T—《化学法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等相关标准,针对二氧化氯的制备和应用都有了相应的国标规范。在GB—《二氧化氯消毒剂卫生标准》规定的二氧化氯消毒应用的场景中,特别提出了针对“一般物体表面”的消毒,即针对“家庭、公共场所中日常用品表面,如桌椅、床头柜、卫生洁具、门窗把手、楼梯扶手、公交车座椅把手及儿童玩具等的表面”消毒。这些场景与基本校园消毒要求已基本一致。

基于二氧化氯的安全性,我国的有关单位围绕二氧化氯有人在场消毒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某些医疗机构还申报了野外条件下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有人状态下消毒的相关课题。但由于相关研究的阶段性,二氧化氯空气消毒机尚处于“只能无人在场使用”之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的压力之下,对于有人在场的消毒需求突然变得异常强烈,由此推动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有人在场消毒的相关研究非常迫切。

来自基础科学研究提供的相关数据,为采用二氧化氯实施学校(幼儿园)消毒的安全性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证据。积极开展学校(幼儿园)安全消毒系统的建设和相关研究,可按照“系统规划、分段实验”的原则进行。首先,在“无人在场消毒”方面,基于国家的相关标准和学校(幼儿园)特点与需求,组织开展学校(幼儿园)安全消毒设施标准的制订与设施建设,摸索并逐步积累二氧化氯消毒液和消毒气体的使用浓度、使用频率、使用场合和适用人群的相关经验,从而对上述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其次,在“有人在场消毒”方面,积极开展针对学校(幼儿园)特定群体和特定环境的专项研究,探索二氧化氯等消毒气体用于“有人在场消毒”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从而促进现阶段我国教育卫生工作的全面发展。

2.校园安全消毒系统的规划设计

安全,是学校(幼儿园)消毒防疫首先要考虑的最基本问题,全社会都不允许不当消毒给学生(幼儿)造成的次生健康危害。其次,才是消毒效果等问题。既然目前化学消毒法是主流消毒手段,而二氧化氯作为一种安全性高的化学消毒剂,因此是构建针对学校(幼儿园)的安全消毒体系的一个重要候选项。

常态化应用,是学校(幼儿园)安全消毒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如果消毒工作不能够实现常态化,若出现输入性传染者就会引发校园传染病。因此,学校(幼儿园)安全消毒体系建设必须从制度、人和设备三方面强化: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消毒制度,督促负责消毒的相关部门和人员每天将消毒工作执行到位,同时通过先进的设备,减少人员劳动量、提高消毒效率,并保障消毒效果。

根据学校(幼儿园)的结构特点,现形成针对校园安全消毒系统的规划设计如下。

(1)表面消毒系统

①入校(入园)鞋底及手消毒系统;②教学楼消毒液制取及地表清洁系统;③卫生间消毒液制取及手消毒清洁系统;④学生宿舍消毒液制取及表面消毒系统;⑤校园用大面积喷洒推车系统;⑥餐厅用消毒液制取及手消毒和餐具洗洁系统。

(2)空气消毒系统

①教学楼、办公楼集装式空气消毒系统;②各功能教室移动式空气消毒系统;③餐厅集装式空气消毒系统;④学生宿舍集装式空气消毒系统;⑤体育馆集装式空气消毒系统。

上述消毒系统,是基于国内部分学校(幼儿园)的使用经验和使用后的权威检测结果、结合一般性学校的构成要素综合设计的,所提供的建议均对应相对成熟的设备,具有实施标准化建设的可行性。学校(幼儿园)可根据自身的规模、建筑特征等因素,适当选择配备其中的子系统。但无论如何,结合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经验,以下方面必须得到重视和强化(如图2所示):针对学校(幼儿园)的入校(园)鞋底消毒;针对如厕后、饭前的学生手消毒;针对教室和教师办公室的空气消毒;针对学校卫生间的洁厕消毒;针对学生宿舍的地表、物表消毒。

图2 学校(幼儿园)安全消毒系统构成简图

尽快修改现行学校(幼儿园)卫生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的必要性

笔者梳理了我国教育系统现行的部分针对学校(幼儿园)的卫生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包括:《学校卫生工作条例》、GB—《学生宿舍卫生要求及管理规范》、教育部办公厅和卫生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生健康服务工作管理的通知》、GB/T—《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规范》、WS/T—《健康促进学校规范》等,发现上述标准和规范普遍存在对学校自身健康保障措施的忽视,没有给出针对学校(幼儿园)的常态化传染病预防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更没有可操作性的设备配置、管理和使用要求及监督检查标准。在现行标准和规范之下,学校(幼儿园)针对传染病的防控是完全被动的。一旦出现传染病暴发的情况,除了上报上级单位和疾控部门处置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主动的杀菌消毒和防治疫情的操作权限。这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学校(幼儿园)普遍漠视消毒防疫系统建设的根本原因。

结语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造成了国家和社会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了人们全方位的教训和警示。针对校园卫生,必须本着亡羊补牢的心态,从科学和理性出发审视现有工作的缺陷和不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创新精神和担当意识尽快制订符合学校(幼儿园)健康和卫生要求的消毒防疫系统建设规划并付诸实施。为此,首先要从法律、法规的层面赋予学校(幼儿园)进行主动的常态化消毒防疫的职能,其次要促进有关标准和规范制订的与时俱进,最终要从教育装备和管理的标准化层面促进学校(幼儿园)的安全消毒防疫体系建设。尽管上述工作复杂而艰苦,但不能等待、不能退缩,因为这是国家和社会赋予人们的责任。

作者简介:李鼎,在读博士研究生,副主任。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72。刘海涛,博士,副教授,副局长。潍坊市教育局,。

原文刊发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第4期。

*凡转载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jpt.com/kfal/10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