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针灸临证选穴小结

2019-2-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牙痛针灸临证选穴小结

牙痛为针灸临证多发病与常见病,中医又称“齿痛”、“牙齿痛”,认为多与手足阳明经热盛及髓气不足有关。临证分为实证与虚证。其实证痛多因胃火或风火所致;虚证痛多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引起。还有一牙痛,即龋齿痛,又称虫牙痛。牙齿痛与牙龈肿痛又有区别,《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中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故从以上观之,临证对于牙痛,我们要看是单纯的牙齿痛,还是牙龈肿痛;是上牙痛,还是下牙痛;牙痛的同时,是否还有牙齿松动之症,只有如此,才能在临证之时精准选穴,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针灸常用的治疗牙痛的穴位很多,现对其临证选穴小结如下:

(1)合谷穴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

如果仅从经脉循行来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当仅能治疗下齿痛,但实践证明,合谷针刺治疗上齿、下齿痛皆效。但主要治疗下齿痛。

合谷穴针刺治疗牙齿敏感症,用泻法,大多一次即可获愈。

(2)太冲穴

《诸病源候论》:“手阳明支脉入于齿,足阳明之支脉又遍于齿,齿为骨之所终,髓之所养。”举凡齿痛大多从胃肾论治,从肝论治者实不多见。足厥阴肝经与“目系”相连,“目系”之支脉“下行颊里环口唇”。太冲既为肝经“原穴”,又为“输穴”,而“肝肾同源”。实践证明:针刺太冲穴不仅有疏肝理气、通络活血之功,又有滋肾养阴、柔肝缓急之能,尚有祛风解痉、泄热消肿之用,调节经脉,引热下行,治疗牙痛,确有实效也!

临证用太冲穴针刺治疗牙痛,无论上下左右牙痛,取患侧穴位,常规消毒,捻转进针0.8-1寸即可。手法:风火牙痛用泻法;虚火牙痛,宜先泻后补,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3)劳宫穴

劳宫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穴,可清热除烦,针刺劳宫穴临证对一般神经性牙痛或伴有龋齿且炎症清微者疗效巩固,而局部炎症明显甚则化脓者,效果往往维持短暂。

(4)内关穴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行手少阳三焦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本穴治疗牙痛,主要用穴位贴敷法。方法:取轻粉1克,大蒜心7枚,共合捣烂,在患侧牙痛的对侧内关穴,局部用温水洗净,然后垫7层纱布,将捣好的药膏放在7层纱布上,再包扎好,24小时取下,3次为1疗程。

本法中,大蒜辛温,行滞气,解毒杀虫,轻粉合用大蒜捣膏外敷内关穴,能通经、散瘀、消肿、止痛,其或祥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5)尺泽穴

中医学认为,牙痛多因大肠、胃腑有热或肾虚火旺所致。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尺泽穴系手太阴经合穴,五行属水,补之则滋水益阴清虚热,泻之则可宣通经气而祛实邪,用于治疗牙痛,总有效率与合谷、下关、颊车等传统取穴相当,但效果明显优于合谷诸穴。

(6)扶突穴

本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其缺盆部支脉上行至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于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而足阳明胃经又入于上齿中。风火牙痛因肠胃积热,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或肾阴不足,虚火上升而致牙痛。故针刺扶突穴,用泻法可泻阳明之火,用补法可滋补肾阴之不足,起到调节经脉平衡,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故针刺本穴,既可治风火牙痛,又可治胃火牙痛,还可治虚火牙痛;既可治上牙痛,又可治下牙痛。

(7)大杼穴

《针灸聚英》:“骨会大杼”。大杼穴为八会穴之骨会,是骨病在背部之信息结聚点,亦为治疗骨病之特效穴。“齿为骨之余”,当患者发生牙痛之时,相应地会在大杼穴出现不同程度之压痛点。此时针刺大杼穴可激发膀胱经之经气,调节牙齿局部之气血,从而有效地治疗牙痛病症。实践证明:大杼临证更偏向于治疗龋齿或虚火牙痛。

(8)翳风穴

本穴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针之可泻三焦之火,又为祛风要穴,针治牙痛可直达病所,故对风火牙痛有效。

(9)内庭穴

本穴为足阳明胃经荥穴,荥主身热及病变于色,善治本经循行部位之热证、火证,对胃火上炎之牙痛,针之有佳效。

(10)太溪穴

本穴为足少阴经之原穴,针之可滋肾阴、降虚火,对虚火牙痛有效。

(11)偏历穴

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络穴。《针灸大成》:偏历主肩膊肘腕酸疼------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故针刺本穴善治龋齿、齿寒。

(12)内踝尖

本穴为经外奇穴。

主治:足内侧肌肉痉挛、小儿不语、诸恶漏、牙痛、扁桃体炎。

《奇效良方》:内踝尖两穴,在足内踝尖上是穴。可灸7壮,治下片牙疼,及脚下内廉转筋。

《医学纲目》:牙痛,足内踝两尖,灸治上牙痛。

《类经图翼》:踝尖,在足内踝尖上。主治下牙痛、内廉转筋、脚气寒热。灸7壮,或针出血。

《针灸经验方》:足两踝尖二穴在足内踝尖:治下牙痛,又治足内廉转筋。

(13)外踝尖

本穴为经外奇穴。

主治:慢性前列腺炎、急慢性淋病、脚气、足外侧肌肉痉挛、牙痛、齿槽脓肿、类风湿关节炎、扁桃体炎。

《备急灸法》:葛仙翁陶隐居治风牙痛不可忍,不能食者,灸足外踝尖三炷,炷如绿豆大。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男女同法。

《外科大成》:牙痈,灸外踝骨尖三壮。

《中国针灸学》:内外踝尖------灸七壮。主治齿痛、扁桃腺炎。

(14)女膝穴

本穴为经外奇穴。

主治:足跟痛、惊悸、精神疾病、牙痛、齿龈炎、冠周炎、齿槽脓疡。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女膝,奇穴。脚后跟上赤白肉际,针一分至二分。灸三至七壮。主治齿槽炎、齿槽脓疡、惊悸癫狂、霍乱转筋。

(15)夹承浆穴

本穴为经外奇穴。

主治: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下牙痛、面颊浮肿、急性胃痛、齿龈炎。

《针灸经外奇穴治疗决》:夹承浆,承浆穴两旁各1寸,主治齿龈溃烂、唇口疔疮、面颊浮肿、针二分,不灸。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夹承浆,奇穴。承浆穴左右旁开约1寸。针1-3分,灸3壮。主治马黄急疫(齿龈溃烂),亦治口眼喎斜。

(16)液门穴

本穴为手少阳三焦经荥穴。因其经脉分布于耳、目、喉咙,其经筋“入系舌本”,故以治疗头面五官疾病为主。

本穴善治各种牙痛。举凡龋齿、急性牙髓炎、牙根尖周炎、牙周炎、齿龈炎、牙损伤及拔牙术后疼痛等,经1次治疗后,多数即可获效。堪称治疗各种牙痛之第一要穴也!

(17)下关穴

足阳明胃经穴。为传统治疗牙痛局部取穴之常用穴之一。

亦有人将下关穴称为“上牙痛穴”。

主治:风火上牙痛、上龋齿痛及牙关紧闭。

(18)颊车穴

足阳明胃经穴。亦为传统治疗牙痛局部取穴之常用穴之一。下牙痛时,针灸临证向夹承浆方向透刺;上牙痛时,向下关方向透刺。

(19)商阳穴

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本穴放血法可治牙龈肿痛。

(20)听宫穴

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亦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

本穴为传统治疗牙痛局部取穴之常用穴之一。

(21)董氏针灸次白穴

本穴位在手背中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五分。

主治:荨麻疹、白癜风、紫癜症、慢性胰腺炎、脾肿大、痞块、牙齿肿痛、齿龈炎、腰痛、坐骨神经痛、过敏性皮肤病。

(22)云海穴

本穴为经验穴。

部位:在肘窝正中曲泽去郗门2寸。

操作:左刺右,右刺左,可治各种牙痛于顷刻之间。

(23)平衡针灸牙痛穴

部位: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

(24)手针疗法之牙痛点

部位:位于手掌面,第三、四掌骨小头之间,距指蹼缘1寸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牙痛,下颌关节痛。

备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位于心包经“劳宫”穴前方。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疼。《新医疗结手册》:“牙痛穴(新穴)……。针法:直刺5分至1寸。

据说,无论何种牙痛,针之必效也!

(25)董氏针灸三齿穴

部位:手掌朝上,当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上2.5分、5分、7.5分处,共3个穴点。

主治:牙齿痛、齿龈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胃炎、胃痛。

以上即为针灸临证治疗牙痛选穴之小结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读者自可在临证中辩证选用之。除了牙痛之外,与牙齿有关的穴位还有许多,其功用颇值得总结与玩味,如龈交穴点刺放血治疗牙龈易出血(龈交穴为督任、足阳明之会),董针上三黄治疗牙龈易出血、印堂穴治上门齿痛、列缺穴治下门齿痛等等------

一个小小的牙齿,针灸临证选穴即如此繁复,看来针道渊深,庶几可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jpt.com/yyyy/91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