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的症状与治疗

2018-2-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展快,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潜伏期一般为2-7天,症状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凡是有以上相关症状家长要警惕手足口的可能,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无免疫性,得过手足口后如不注意预防,还会再患。家长不可以大意。

二、容易与手足口混淆的小儿疾病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疱疹性咽颊炎鉴别:

疱疹性咽颊炎,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发病初期和手足口很像,主要区别在于只在口腔有疱疹。

三、手足口病常通过什么来传播的?

  手足口病常通过患病幼儿的玩具、餐具以及日常用品传播,容易在幼儿园中造成小范围流行。

  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病毒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例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以飞沫形式,经呼吸道感染新的易感者;唾液、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传播给他人;与患者同居一室易被感染;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也可感染手足口病。

四、预防手足口家长需要做到哪些?

要预防手足口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是要做好疫情报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疫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2、是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3、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玩具、食具、桌椅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浸泡消毒,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4、是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5、是教育宝宝坚持饭前便后勤洗手,可有效预防病从口入。

五、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宝宝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一般需要隔离2周。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

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皮疹护理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棉质、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现在秋季是手足口多发的季节,宝妈们要多留心,注意预防。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jpt.com/yyyy/7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