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讨论,认真求教丨牙粘结面的处理介绍

2017-2-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医院订阅哦粘结修复口腔粘结修复技术(dentalbondingtechinque)是利用粘结树脂在处理的牙体组织上直接修复成形或是利用粘结剂将修复体粘结固定来实现牙修复的临床技术。牙粘结面的处理恰当与否,会影响口腔粘结修复的最终效果,不同的被粘结体质地应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一)牙釉质粘结面处理研究证明,采用30%~50%磷酸液处理正常釉质表面30s即可达到酸蚀的目的。为准确控制酸蚀区,可用35%左右的胶状磷酸处理剂。牙釉质发育异常者,按常规方法处理效果不佳,例如氟斑牙、乳牙和70%的恒牙其表面有一层约25μm的无结构层(又称无釉柱层),在酸蚀处理前应将釉质表面这层磨除。1、酸蚀釉质粘结面的作用机制(1)表面清洁和粗糙化:酸蚀剂可清除牙面上无机和有机质污垢,使釉质表面脱矿,形成无数微小的孔隙,呈凹凸不平的粗糙面。在电镜下可见酸蚀后的釉质如同蜂窝状、鱼鳞状、斑纹状或漏斗状,微孔约4万多个/mm2,侵蚀深度约为20~40μm,从而显著增加釉质表面积,粘结树脂可渗入孔隙中,产生机械嵌合。(2)釉质表面极性化:由于釉质表面脱矿而形成羟基膜和氨基膜,成为极性物质,与树脂中羟基、羧基等极性集团间产生氢键集合或静电引力作用而提高其粘结强度。(3)增加釉质可湿性:酸蚀釉质表面有利于树脂渗入,从而增加釉质可湿性。可湿性程度用接触角的大小来表示。通过对正常牙和氟斑牙釉质表面,酸蚀前后接触角的测定来比较酸蚀对牙可湿性变化的影响。2、釉质粘结面处理方法和程序(1)清洁牙面和护髓:一定要去除牙垢、色渍,有龈炎者应消炎后再进行其他步骤。釉质发育异常者应适当磨除其表面,用水清洗后干燥、隔湿以利于进行酸蚀。隔湿可用橡皮障或棉条。对近髓牙本质应进行护髓,如深龋洞用双基垫底或用氢氧化钙、羧酸锌粘固剂、玻璃离子水门汀等对牙髓无明显刺激性材料进行护髓。(2)酸蚀处理:用30%~50%磷酸溶液、胶体或糊剂,以小毛刷、泡沫塑料或小棉球蘸酸涂敷,处理时间为30s左右。(3)冲洗、干燥:酸蚀后牙釉质表面必须用水彻底冲洗。冲洗的水和空气不能含油。冲洗时间一般为10s左右,用水量20~30ml,把酸液和碎屑清除干净,再用温热空气(或压缩空气)干燥。应严密隔湿、防潮后彻底干燥,干燥后的釉质粘结面应无光泽,呈白垩色。不能用器械或棉签触及酸蚀面,以免破坏表面蜂窝状结构,并立即进行粘结以防止被水蒸气、唾液等污染。对外伤或牙周病等牙龈出血患者应先进性止血,防止牙龈出血污染酸蚀面。3、关于酸蚀釉质的再矿化牙釉质经酸蚀后表面脱矿会形成许多微小的凹陷,是否会造成天然牙永久性损害或导致龋病,这是酸蚀技术能否成立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证实,口腔内牙釉质酸蚀后,即有粘蛋白覆盖,唾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使釉质逐渐再矿化。其矿化时间因人而异,年纪越轻,釉质再矿化越快,一般在1~3周内釉质光泽可完全恢复。在口腔内经酸蚀过的釉质均可再矿化。4、酸蚀剂的刺激性酸蚀釉质表面对牙龈无刺激性,但若酸蚀牙本质,酸液经牙本质小管可刺激牙髓组织,轻者引起牙过敏,重者则引起牙髓炎或牙髓退变坏死;酸液若流向牙骨质,也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冷热刺激痛,轻者持续数天,重者达1~2个月之久,尤以年龄大者为甚。因此,在酸蚀处理中应注意保护;对过敏者,可给予脱敏漱口液,或在酸蚀面上涂一层牙科粘结剂加以保护。(二)牙本质粘结面处理牙本质组织结构与牙釉质不同,牙本质无机盐含量占70%,有机物(主要为胶原)和水占30%。牙本质的处理与牙釉质不同,而且所有处理方法必须遵循对牙髓无明显刺激和保护牙本质胶原不变性萎缩为原则,在此基础上追求较高粘结强度。1、全酸蚀粘结技术Fusayama提出牙本质全酸蚀粘结理论,即用稀磷酸(质量分数20%)同时对牙釉质、牙本质进行酸蚀处理,为下一步的粘结提供良好的粘结界面。伴随着牙本质全酸蚀粘结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发现正确、合理使用该技术,不但没有明显增加牙髓炎的发病率,还可以简化操作,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的同时获得较为满意的粘结效果,因而逐步发展成为牙本质粘结的重要理论之一。酸蚀处理牙本质表面后,会引起牙本质层钙盐脱矿,暴露有机胶原成分,胶原纤维在潮湿状况下可维持蓬松网状结构,随后采用含有挥发性溶剂(丙酮或乙醇)的牙科粘结剂可渗入胶原纤维网内,替换水分子,并与胶原纤维相互缠绕、互相混合,待粘结剂固化后,就将胶原纤维包埋于粘结剂中而形成混合层,并达到两者结合的目的。这一理论成为湿性粘结技术。根据这一理论,在粘结剂涂布之前,牙本质表面必须保持一定的湿润度,以有利于粘结剂的渗透和较为理想的粘结界面的形成。2、自酸蚀粘结技术

自酸蚀技术是在粘结牙本质表面直接应用含酸性功能成分的偶联剂/粘结剂,通过功能成分自身的酸性,溶解牙本质表面的玷污层,形成粘结剂的渗入通道,同时与仍保留的部分玷污层及有机胶原纤维混合,待粘结剂结固后即形成了强有力的粘结。自酸蚀粘结技术省却了单独酸蚀后冲洗步骤,不但简化了操作,缩短了临床工作时间,而且显著嫌少了牙本质粘结术后敏感症,与此同时,避免了牙本质粘结面润湿程度、酸蚀脱矿时间等因素对牙本质粘结的影响,降低了技术敏感性。

(三)塑料粘结面的处理含有4-META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粘结剂与塑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品)具有良好的粘结性。粘结时用乙醇擦去塑料粘结面污物,用牙托水浸润后即可粘结。与胶、粉型化学固化复合树脂粘结时,塑料粘结面用氯仿处理1min,使塑料表面迅速溶胀,再进行粘结。但氯仿处理塑料粘结面时间不能过长,防止过度溶胀,也不应涂及光洁面,以免使其失去光泽。与可见光固化复合树脂粘结时,塑料粘结面经氯仿处理后,涂一薄层光固化粘结剂,在与复合树脂粘结,其剪切强度可达到19.6MPa(若仅用氯仿处理,则粘结强度很低)。透过塑料面进行光照固化时,应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四)金属粘结面的处理1、氧化处理法

当采用4-META粘结剂时,金属粘结面氧化处理所形成的氧化膜,可与粘结树脂成分之间形成化学结合,提高其粘结强度;金合金修复体可在电炉中加热至摄氏度并保持10min,使表面析出铜,形成氧化铜皱褶,依靠机械固位增加粘结强度;钴铬或镍铬合金修复体粘结面经50~60μm氧化铝喷砂处理后,用硝酸酸蚀5~10min,形成氧化膜,经冲洗干燥后加压粘结。

2、电解蚀刻法

非贵金属修复体粘结面经喷砂处理后,采用电解蚀刻处理,金属修复体设为阳极。超声波清洗,金属粘结面形成许多微孔,粘结树脂进入微孔中,起到机械嵌合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粘结强度的目的。

3、金合金表面镀锡处理法

粘结性树脂与金、银、钯等金属粘结强度低,但与锌、锡、铝有稳定的粘结性,与钛、铬、钼、铁、铜、镍等也有一定的粘结性。在合金中与镍-铬、钴-铬、铜基合金和18-8不锈钢有较高的粘结性。为提高金合金的粘结性,可将其粘结面经喷砂处理后镀一层锡,形成微小凹凸面,增强其粘结强度。

4、有机硅烷处理法

镍-铬合金修复体粘结面经喷砂处理后,若在粘结前涂一层5%KH-乙醇溶液,干燥后再进行粘结,粘结强度可达27.44MPa。

5、金属粘结面微珠固位及失晶法固位在临床上制作复合树脂-金属全冠或桥体,为增加界面的机械结合和热稳定性,金属粘结界面上可采用微珠固位体或失晶粗化金属表面的方法,以提高界面结合强度。即在完成熔模后的金属-树脂结合面上粘上固位微蜡球,或在熔模表面加热陷入立方或长陵柱状晶体,盐酸溶解晶体后,熔模表面形成规则凹陷,常规包埋、铸造,形成粗化的金-树脂界面。(五)陶瓷粘结面的处理陶瓷修复体的粘结面处理方法包括喷砂、酸蚀剂、化学偶联剂处理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单一处理法都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而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可大大提高树脂与陶瓷的结合强度。陶瓷表面喷砂时多使用50μm的氧化铝颗粒,压力为0.4MPa;长石质陶瓷的酸蚀多采用2.5%~10%氢氧酸处理2~3min;陶瓷偶联剂为含有硅氧健的硅甲烷,其作用原理为硅烷偶联剂分子末端的氧甲基与瓷表面的羟基发生脱醇缩合反应,剩余的氧基还可与附近的硅烷发生反应,产生化学结合。(六)复合树脂粘结面的处理在口外制作的复合树脂贴面或嵌体,粘结前应将其粘结面清洁干燥,并可用笔式喷砂机轻轻喷砂处理,然后涂一薄层牙科粘结剂,用温热空气吹匀后进行粘结。对口腔内复合树脂修复体进行修理时,应将其表面磨除一层,用磷酸处理剂涂敷数秒钟,冲洗,干燥,涂薄层牙科粘结剂,然后用复合树脂修复。以上内容资料参考于《口腔修复学》,主编赵铱民,副主编陈吉华。仅供大家分享交流,谢绝转载。回复关键词了解相关口腔小知识,例如“种植牙”、“牙齿矫正”等:“牙疼”:走进牙疼猜想大讲堂“洗牙”:洗牙并非传说中那么恐怖“拔牙”:拔颗牙多大点事!Really?“智齿”:智齿的真相原来是这样滴“龋齿”:教你如何战胜这位牙病常客“六龄牙”:宝宝的六龄牙要好好呵护“烤瓷牙”:带你近距离了解烤瓷牙的知识“种植牙”:走进人类第三颗牙齿的世界“牙髓炎”:了解牙髓炎的相关内容“牙周炎”:了解牙周炎的相关内容“牙龈炎”:了解牙龈炎的相关内容“牙齿美白”:美丽人生就该如此闪亮“牙齿矫正”:改“斜”归正不是说说而已“口腔溃疡”:茶饭不思的原因是它“牙齿护理”:掌握牙齿健康护理小方法如需要咨询更多相关口腔知识,请在后台留言,小编必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分享最新牙科咨询分享最热口腔新闻分享时下最热观点偶尔还有道听途说掌上牙医ldentist网址:







































白癜风怎样防治
北京什么地方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jpt.com/yyyy/5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