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寺中心卫生院手足口病疫苗开始接种了
2017-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病因
手足口病的病因主要是柯萨奇A16病毒(Coxsackievirus),有时为柯萨奇A5、A10、A9、B5、B2及埃可(ECHO)等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染,亦可通过污染食物、衣服、用具等由消化道间接感染。在水疱液、咽部分泌物或粪便中皆可分离出此种病毒。
症状
手足口病的症状①前驱症状: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重者可以出现高热,体温38℃~40℃。 ②手足损害:主要表现在手、足、指(趾)背或侧缘,尤其是指(趾)甲的周围及足跟的侧缘发生米粒至豌豆大小水疱,圆形或椭圆形,疱壁薄,内容澄清,呈乳白色。水疱偶发于掌跖及指的掌侧,其长轴与皮纹的走向一致,面部可有自发性疼痛或触痛。 ③口腔损害:硬腭、颊黏膜、舌、唇及齿龈等处发生粟粒大小水疱,疼痛,迅速破溃呈灰白色糜烂或浅溃疡,绕以红晕。 ④心脑损害: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 ⑤周围血象淋巴细胞增多。血清学试验柯萨奇病毒抗体滴度升高。 ⑥病程约为1周,很少复发。
检查
手足口病的检查1、实验室检查。 2、末梢血白细胞 一般病例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大多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3、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4、其他 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T改变。 5、磁共振 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6、脑电图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诊断
手足口病的诊断1.发病率较高,有流行性,流行季节以夏季为高峰。 2.好发于学龄前儿童。 3.有发热、流涕、厌食、呕吐、腹泻等前驱症状。 4.皮疹与口腔黏膜疱疹同时出现。疱疹对称性发生于手掌、手指及足趾屈侧的皮肤,呈米粒大小半球形水疱。口腔黏膜为粟粒及米粒大小疱疹,周绕红晕,约2d后疱破成为溃疡,灼痛明显。7~10d愈合。 鉴别诊断: 1.复发性口疮 2.疱疹性龈口炎 3.疱疹性咽峡炎本病病损多发生在口腔后部,咽腭部区域,疱破成溃疡,但皮肤不发生水疱。 4.水痘全身性皮疹,水痘呈脐窝状,传染性强。
治疗
手足口病的治疗1.局部治疗 口腔用0.1%依沙吖啶或银花、甘草煎水含漱。病损处涂冰硼散、1%金霉素甘油等。 2.全身治疗 全身症状明显者给予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抗病毒可选用病毒灵0.1g,口服,每日3次。 3.中药治疗 药夏枯草、板蓝根或大青叶、连翘、贯众、金银花、甘草煎服,重症可使用干扰素。口腔溃疡用金霉素软膏或2%利多卡因或2%龙胆紫溶液外用。
保健
手足口病的保健一、护理 1、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宝宝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一般需要隔离2周。 2、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3、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二、饮食 让患儿多饮水,可用淡竹叶、银花、茵陈、灯芯花煎水饮用。宜食流质或半流质,如冬瓜扁豆薏米粥、淡奶、豆浆、赤小豆粥、草龟土茯苓汤等。多食富含维生素C、B族的食物,如西瓜、橙、糙米粥等。忌食辛辣、燥热之品,如虾、蟹、芒果等。
预防
手足口病的预防1、接种“手足口疫苗”。
2、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 3、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4、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5、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6、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7、幼儿园及小学等机构的预防措施 (1)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消毒的必备品:碘酊、消毒棉球等。
手足口病的并发症手足口病EV71病毒可以侵害神经系统,造成一系列的重症表现。出现神经性病毒反应。若患者体质较弱,可能导致呼吸循环系统衰竭。可能会发展得很快。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没什么反应,过两个小时以后很快识别,口吐粉红色唾液,说明已经水肿了。对儿童危害很大,容易造成呼吸循环系统衰竭。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其他常见的并发症还有:脑炎或脑膜炎、肺炎、肺水肿、驰张性麻痹、脊髓灰质炎样肢体瘫痪、过敏性紫癜等,多发生于发病后2-5天。但以无菌性脑炎、心肌炎等最为常见。
关于手足口病疫苗年3月,针对手足口病这种主要侵害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的疫苗正在研发。肠病毒71型(EV71)是引起人类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研发中的手足口病疫苗即指EV71灭活疫苗。EV71灭活疫苗将适用于半岁以上儿童。
折叠介绍年3月,针对手足口病这种主要侵害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的疫苗正在研发。肠病毒71型(EV71)是引起人类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研发中的手足口病疫苗即指EV71灭活疫苗。EV71灭活疫苗将适用于半岁以上研究所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从事肠道病毒研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手足口病,也刚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车艳春说:“对于一个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来说,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时,疫苗接种预防就成为一个有效途径。”因此,一场寻找手足口病疫苗的赛跑就这样上演了。研究所研究人员从安徽阜阳一个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唾液中分离培养得到了病毒株,这个时候的毒株也叫野毒株。要想用它生产疫苗,需要在细胞上进行适应传代。研究所在完成上述工作后,获得了一个适合疫苗生产用的FY-23K-B型毒株。折叠安全有了适合疫苗生产用的病毒株后,就需要对病毒株进行培养,让它在细胞内进行大量繁殖,选择什么样的细胞培养基质显得很重要。车艳春解释说:“病毒平时通过寄宿在人体内的细胞中进行大量繁殖,从而感染机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采用人源性二倍体细胞KMB17进行病毒株培养。以人源细胞进行病毒株培养,可以有效避免外源因子污染和潜在致瘤性,保证疫苗使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这是我们研发的手足口病疫苗的最大特点。”她说。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安全性角度考虑,也倡导用来源于人体的二倍体细胞做疫苗生产的细胞培养基质。
经过近两年的艰辛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于年一次性拿到了疫苗的期、期和期临床试验研究批件,疫苗种类为灭活疫苗。
临床试验期和期,已于年年底完成。临床试验效果如何呢?车艳春说,每一期临床试验开始前,她们都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疫苗和接种知识的现场培训,并对受试婴幼儿进行现场观察和跟踪随访,对疫苗的免疫学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就期和期的临床试验结果来看,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诱导效果,仅见少量极其轻微的局部反应,这证明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都非常好。”上市
年3月,我国有多家单位正在开展EV71灭活疫苗的研发工作,其中进展最快的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北京微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分别于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临床研究批件,目前已分别启动三期临床研究,预计年完成全部临床研究工作,疫苗有望于年获批生产上市。
年5月9日在邓州农村已开始接种此疫苗。
手足口病已连续5年成为我国传染病发病率最高的病种,严重威胁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手足口病缺乏特效治疗药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对适龄儿童接种疫苗。接种对象:6个月---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
接种地点:观音寺中心卫生院接种门诊三楼
咨询
观音寺中心卫生院儿科呵护成长,健康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