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及重要大穴
2020-12-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因此,和现代医学中的副肾机能很相近。副肾是小型的内分泌器官,是控制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组织。因为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机能一旦发生异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口干舌燥,喉咙重痛。站起身时头晕、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下痢、容易疲劳。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肾是健康、生命之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若出现以上所述症状,请刺激肾经上的穴位,以谋求症状的改善。肾经共有二十七个穴位。
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主治概要: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背脊疼痛,腰痛,股腿内侧后缘疼痛,下肢萎软,足心热痛,舌干,咽喉干燥、疼痛。
内脏——眩晕,面部浮肿,面色灰黯,视物不清,咳喘,气促,心烦,嗜睡,大便溏薄,久泻。
本经主治病证: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密切关系的膀胱、肺、脾、肝脏腑疾病。(肾、肺、咽喉、前阴、妇科等病。)
腧穴位置与主治涌泉(yǒngquán)(足少阴肾经穴;井穴)
位置:足底,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或足底第2趾与第3趾趾缝纹头与足跟连线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咽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痫,霍乱,转筋,昏厥,鼻衄,二便不利。
然谷(rángǔ)(足少阴肾经穴;荥穴)
位置: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主治: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咯血,小儿惊风,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太溪(tàixī)(足少阴肾经穴;俞穴;原穴)
位置:足内侧,内踝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大钟(dàzhōng)(足少阴肾经穴;络穴)
位置:足内侧,内踝后下方,跟腱附着部内侧前方凹陷处。
主治:咯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咳喘。
水泉(shuǐquán)(足少阴肾经穴;郄穴)
位置: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穴直下1寸,跟腱结节内侧凹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照海(zhàohǎi)(足少阴肾经穴;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
位置: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主治:咽喉干燥,痫症,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嗜睡。
复溜(fùliū)(足少阴肾经穴;经穴)
位置: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前方。
主治: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交信(jiāoxìn)(足少阴肾经穴;足少阴肾经、阴蹻脉交会穴;阴蹻脉郄穴)
位置: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展0.5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痛,膝、股、胫内侧痛。
筑宾(zhùbīn)(足少阴肾经穴;足少阴肾经、阴维脉交会穴;阴维脉郄穴)
位置:小腿内侧,太溪穴与阴谷穴连线上,太溪穴上展5寸,腓肠肌腹内下方。
主治:癫狂,痫症,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
阴谷(yīngǔ)(足少阴肾经穴;合穴)
位置:腘窝内侧,屈膝,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
横骨(hénggǔ)(足少阴肾经穴;足少阴肾经、冲脉交会穴)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展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阴部痛,少腹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通,疝气。
大赫(dàhè)(足少阴肾经穴;足少阴肾经、冲脉交会穴)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展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阴部痛,子宫脱垂,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不妊,泄泻,痢疾。
气穴(qìxué)(足少阴肾经穴;足少阴肾经、冲脉交会穴)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展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通,泄泻,痢疾,腰、脊痛,阳痿。
四满(sìmǎn)(足少阴肾经穴;足少阴肾经、冲脉交会穴)
位置:下腹部,脐中下展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少腹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中注(zhōngzhù)(足少阴肾经穴;足少阴肾经、冲脉交会穴)
位置: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月经不调,腰痛,腹胀,大便燥结,泄泻,痢疾,腰、腹痛。
肓俞(huāngyú)(足少阴肾经穴;足少阴肾经、冲脉交会穴)
位置:脐中旁开0.5寸。
主治:腹痛绕脐,呕吐,腹胀,痢疾,泄泻,便秘,疝气,月经不调,腰、脊痛。
商曲(shāngqǔ)(足少阴肾经穴;足少阴肾经、冲脉交会穴)
位置: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腹中积聚,腹胀,呕吐。
石关(shíguān)(足少阴肾经穴;足少阴肾经、冲脉交会穴)
位置: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呕吐,腹痛,便秘,产后腹痛,妇人不孕,腹胀,泄泻。
阴都(yīndōu)(足少阴肾经穴;足少阴肾经、冲脉交会穴)
位置: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便秘,妇人不孕,胸、胁痛,疟疾,呕吐,泄泻。
腹通谷(fùtōnggǔ)(足少阴肾经穴;足少阴肾经、冲脉交会穴)
位置: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泄泻。
幽门(yōumén)(足少阴肾经穴;足少阴肾经、冲脉交会穴)
位置: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0.7寸。
主治:腹痛,呕吐,消化不良,泄泻,痢疾,腹胀。
步廊(bùláng)(足少阴肾经穴)
位置: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胸痛,咳嗽,气喘,呕吐,厌食,不嗜食。
神封(shénfēng)(足少阴肾经穴)
位置: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厌食,乳痈,胸痛,不嗜食。
灵墟(língxū)(足少阴肾经穴)
位置: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满,呕吐,乳痈,胸痛,不嗜食。
神藏(shéncáng)(足少阴肾经穴)
位置: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痰多,胸痛,烦满,呕吐,厌食,不嗜食。
彧中(yùzhōng)(足少阴肾经穴)
位置:位于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痰壅,胸、胁胀满,厌食,胸痛,呕吐,不嗜食。
俞府(yúfǔ)(足少阴肾经穴)
位置: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厌食,不嗜食。
酉时是17:00——19:00。是鸡回窝的时候,酉时也是肾经当令的时辰,每日酉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肾。
(1)酉时空腹喝杯水有助于肾排毒;道医认为,肾主藏精,扮演着人体“先天之本,寿夭之根”的角色。人体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肾经的运作,有利于储存一日的脏腑之精华。此时也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
(2)肾虚的人,此时服补肾药效果最好。道医认为,肾无实证,因此肾虚主要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
肾阳虚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酸、四肢发冷、畏寒,甚至还有水肿也就是说表现为“寒”的症状,阳虚则外寒。一般来说,性功能不好的人也会导致肾阳虚。
肾阳虚的人平时可多吃点金匮肾气丸。
肾阴虚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热”,阴虚则内热,主要有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等。肾阴虚的人平时可多吃点六味地黄丸。
肾经预防和主治的病症: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急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遗精、术后尿遗留、睾丸炎、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附件炎、胎位不正、各种肾炎、水肿。
2.头面疾病:头痛、牙痛。3.其他疾病:消化不良、泄泻、耳鸣耳聋、腰痛、中风、休克、经脉所过的各种关节及肌肉软组织病。二、如何判断肾的健康情况?——可从头发上可判断:发为肾之精华发为血之余。
血盛则发润,血亏则发枯”,“肝藏血”,“肾者,其华在发”,可见头发的生长、脱落、润泽、枯槁,最关键的就是肾气。头发黑不黑与肾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肾气收敛能力强,则头发滋润不易脱发;反之肾气收敛能力弱,头发易枯燥、易脱落。
1.小孩头发稀疏萎黄,且伴有“五迟”现象(即坐、站、行、说话、牙齿发育迟缓),说明先天肾气不足,而且消化不太好。
2.青壮年就毛发稀疏的人,多为肾气虚弱,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男性前额脱发或头顶脱发。这类人相对更容易疲劳、健忘,有些则性功能不好。
3.头发枯黄、易断的人,说明气血不足、毛发缺乏营养。这类人通常容易没精神,睡眠也较差,属于老百姓常说的“身子虚”。
4.白发多是由于进入中老年后,肝血不足、肾气虚衰所致,属于正常的生理发展规律。但若太严重,就可能是肝肾久损,气血大亏所致。
5.“少白头”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先天肾精不足;二是精神或情绪激动,血热偏盛;三是情绪抑郁,肝气郁滞,毛根失养,也会导致少年白发。
下面是与头发相关的几种常见疾病:秃顶:道医讲秃顶属于肾气发散过度。
头皮屑:阴盛阳衰。肾精收不住虚火,虚火上漂,久而久之,精血减少,头皮得不到滋润,便产生头皮屑。
头油多:脾、肺之病。脾气输布太过,肺气下降功能就不够了,人体油脂往上飘,致使头出油。
注:虽然头发的异常变化往往意味着某些特定的疾患,但疾病的明确诊断是需要多方证据的。因此,出现头发异常变化后自行处理未见好转,特别是还伴有突眼、食欲亢进,消瘦、情绪异常等表现时,医院就诊。
三、肾经按摩1.涌泉穴涌泉——肾经之气的源泉。涌泉的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不高喷,称为涌泉。因此一般解释涌泉为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益精补肾,强身健康,防止早衰,并能舒肝明目,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咯血、鼻塞、头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按摩的具体方法是:每天在临睡前用40度左右的温水泡脚,再用手互相擦热后,用左手心按摩右脚心,右手心按摩左脚心,每次下以上,以搓热双脚为宜。此法有强肾滋阴降火之功效。经常按摩涌泉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综合征,妇女病、老年人的哮喘,肾脏病等。以及自汗,健忘、失眠、多寐、眩晕、焦躁、畏冷等症。
俗话说“男怕伤肝,女怕伤肾”。诸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就会成为女性的多发病。一般肾虚的人头发没有光泽,口干舌燥、面色灰暗、耳廓颜色焦枯;有些人会有黑眼圈,反应低下,经常喉咙痛、劳累后腰膝酸软等。严重的人还会出现耳鸣、尿血、视力模糊等症状。另外还会伴有晚上尿频、尿急,早上会有腹泻,冬天怕冷,经常会月经不调、头晕体虚、小腹胀痛等症状。
2.太溪——补肾回阳,百病可调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是古代医籍中记述的“回阳九穴”之一,具有明显补肾作用。
太溪穴对很多慢性病有治疗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踝关节扭伤等病,对于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手足畏寒,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等症都有很好的疗效一般可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力量以感觉酸胀为度。
对于高血压肾炎病人,按揉此穴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对尿蛋白有一定治疗效果。对于手脚怕冷或发凉的病人,可在睡前按摩太溪穴,在每天反复刺激之下,慢慢会感觉到暖和的。
3.复溜穴“复溜”就是让血液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在太溪穴直上两厘米处。这穴位治疗瘀血和炎症效果最好,所以膀胱炎、阴道炎、前列腺炎等,以及因流产留下的后遗症,都可以选择此穴。有针灸专家称针刺此穴滋肾阴的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所以怕热口干、夜间烦躁难眠的患者又多了件宝贝。
4.肾俞穴肾俞穴位于第二、三腰椎间水平两旁一寸处,两手搓热后用手掌上下来回按摩五十至六十次,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对肾虚腰痛等有防治作用。
四、补肾十法1.缩肛运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当然鸟语花香的场景更好,你可以全身放松,自然地呼吸:呼气时做缩肛动作,吸气时放松,连续做30次左右。这个运动大有益处,可以预防年老时不自主地遗尿。
2.多吃补肾食物山药是女人之宝,有很好的益肾填精作用;栗子也有补肾壮腰之功。
此外,补肾最好不要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如生黄瓜、生萝卜、西瓜、甜瓜、柿子及油炸食品等;不要吃辛辣食物,如洋葱、辣椒、茴香、胡椒、薄荷等。
3.按摩护肾脚心的涌泉穴是浊气下降的地方,晚上边泡脚边搓脚心。
4.冬季养肾重在防寒.冬季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寒气通于肾,就是说寒邪首先侵袭人的肾。冬天为肾主令,人体五脏中,肾为阴脏,寒气又通于肾气,所以冬天养肾须防寒。
5.饮食防寒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吃的食物有萝卜、山药、核桃、白薯等。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此外,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等黑色食品也是有利肾脏的,可以吃一些。
肾虚或肾亏的人,在冬天最好少吃绿豆等凉性蔬菜水果。饮食还要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脾胃?阳气受损。
6.起居防寒《黄帝内经》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即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益,尤其是老年人更是应该这样。冬天里还要注重双脚的保暖,因为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肤温度最低。
照顾好腰就是给肾大爱人体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腰,它最怕寒。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腰部里边藏着肾脏。阳气是藏于肾的,肾在腰部,腰要是受凉的话,很容易就伤了肾,同时也就伤了我们的阳气。要防止腰部受寒。
7.运动防寒冬季应多参与室外活动,人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新陈代谢加强,产生的热量增加。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步行、慢跑、拳剑、气功、健身操、羽毛球等项目晨练不宜太早,以太阳初升为宜,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度。精神“防寒”道医强调“神藏于内”。经常活动腰部,可使腰部的气血顺畅,补充肾气;用手指对腰部做按摩,也能补肾纳气。
8.热水泡脚按摩护肾脚心的涌泉穴是浊气下降的地方,晚上边泡脚边搓脚心。此外,经常活动腰部,可使腰部的气血顺畅,补充肾气;用手指对腰部做按摩,也能补肾纳气。
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次,要满面搓,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宜,搓完后,再用大拇指指肚点按涌泉10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
9.吞津法有肾病或肾亏的人,可以静心呼吸,然后用舌头搅拌舌下的唾液,并徐徐下咽,这就是吞津法。
10.肾阳虚要掌握“三多三少”多穿衣服,裤子要暖;多晒太阳;多吃温补。“三少”是指少出汗;少劳累(包括过度运动);少吃寒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