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现代人ldquo上热下寒rdq

2022-6-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限时活动:25元报名费加入「养生禅修传习社」知识星球会员!目前已发布几百节课内容,并且每天都有佛医堂的新的专业音视频课分享和教学答疑,请扫码办理会员。(如对学习有任何不满,只要在3天内点“退出星球”即可无条件退款。)

师兄们好,现代人普遍是上热下寒的体质,在中医中,「上热下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的现象呢,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这样的体质呢?今天为大家整理和分享有关人体三焦系统的养生知识和调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什么现代人普遍是上热下寒的体质呢?因为上面动得太多。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服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操心完国家大事又操心自个小事……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上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咋办?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

天地有大宇宙,地气温煦向上,天气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万物生灵。人体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温暖我们的下半身,肾水要往上走,滋润我们的上半身,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就像太极图一样,是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上热的症状是: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下寒的症状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现代人不避寒凉,而且贪凉,冷饮、空调、滥用抗生素、爱穿露脐露腰露背破洞的潮衣、不爱晒太阳......等等这些习惯都会让大量寒湿进入体内,久而久之,肾阳就越来越不足,肾水制不住火,虚火在上焦、头面部飘着越来越旺。如果用泄火、降火的寒凉药物扑火,就容易进一步进入恶性循环: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所以上热下寒的人调理时切记不能清热,也不能滋补,而是要打通中焦要塞,引火下行,交通心肾。

一、“中焦堵塞”会造成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叫做“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是因为中焦堵住了,所以才会出现“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现象。《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打通了中焦,上下焦就惯通起来了,气血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中焦是人体的中心、气血生化之源、主宰人体的后天之本。中焦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中焦堵了,肾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代谢能力自然就会变差,结石自然就会发生。

上焦有肋骨罩著,下焦有骨盆罩著,唯独中焦这个区域是软的。有骨头罩着的地方是不容易变形和弯曲的,只有中焦这个地方软软的,可伸缩性强。中医高人常说:“肚子软如棉,百病都不缠”。肚子上这块软绵绵的区域就是中焦所在位置。三焦是元气的升降通路和水液代谢的通道,《灵枢·营卫生会》中提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这是说人体水液在三焦不同区域内呈现的具体状态,三焦中,中焦(对应脏器为“脾胃”)有着交通上下焦的功能。中焦不通,会导致许多疾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薛生白强调了打通三焦对于预防暑湿的重要性。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受限,易被暑湿之邪侵袭。此外,三焦不通会产生痰、湿、瘀血,导致多种老年疾病和早衰。身体有这些不良表现,说明你的中焦可能淤堵了:1、口干口渴,喝水却越喝越渴中焦不能运化水饮,湿邪留于胃肠,造成胃失和降,腑气受阻,因此会出现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漉漉水声。湿浊中焦,会导致中焦不能运化,水液不能上承,所以会导致口渴。但是口干饮水进去后会加重湿浊中焦,导致中焦更不能运化,出现更严重的口渴。严重时就发展成为所谓的“干燥症”,治疗方法就是从调理中焦脾胃开始着手。2、咽喉有异物感,还随着心情时消时现一般喉中有异物感多数因为肝气郁结情志失和,进而肝郁脾陷。肝脾不和,脾气亦为之抑部,运化失司,津液聚而为痰,随气上壅,阻于咽喉。故咽喉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湿聚成痰,痰之为患时聚时散是其特点,又因起因有肝气郁结,继而中焦脾胃不能健运而痰聚,因此咽喉如物梗塞感觉也会随着情志变化表现为时现时消。3、大便粘,或秘结不畅但并不干结湿邪留伏于胃肠,多余的水饮随大便而出,就会表现为大便粘;如果湿浊遏阻腑气,会表现为大便反而秘结不通,但粪便并不干结。(这款茶经过数年陈化,喝它可以温养脾胃,是胃寒者的最佳选择)

二、中医如何解读“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的说法其实很早就存在,它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灵枢·刺节真邪》提到:“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简单说,上热下寒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等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地气上扬,天气下降,于是天地交泰,乾坤一体,才有一年的春夏秋冬,十二节气,才有那么多丰富的生命。

人也是一个整体,人体内心火往下,温暖下身,肾水往上,滋润上身,身体才有了阴阳循环,阴阳交融和平衡,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当身体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无法上升,心肾不交,阴阳离绝,身体自然就上热下寒,产生各种各样让人头痛的症状疾病。

三、5个动作,2个药方教您打通中焦,引火下行

1、揉腹

“仙人揉腹”法是道家流传的一种元气自我充实法。揉中焦,助力身体圆运动,是很全面的“引火归元”手法,每天早晚一次揉腹动作,可以持续15至20分钟,通过揉腹使内脏的气血运行通畅,元气充足。上下通畅,升清降浊,去旧生新,外感的各种邪气也可以驱除体外。

动作提示:揉腹时可以环绕肚脐由内向外扩散轻揉,也可以由外向内做旋转式按揉,每49下为一个循环。

还有一个特别好的「交通心肾」的揉腹法也分享给大家,揉腹时不采用一般划圆式揉腹法,而是以关元穴,神阙穴两点连线为中轴上下来回轻揉,不需要刻意观想什么,长久坚持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交通心肾之功效。连续坚持几个月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提升了,皮肤也变的透亮有气色了,这就是这个小方法的惊人效果。

2、金鸡独立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又有效的方法,为了保持“金鸡独立”的姿势,你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大腿和脚上,人体的能量会向下转移,心火就能下交于肾水,从而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方法: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双手自然下垂,双目轻闭,站立3~5分钟,一脚站毕,换另一只脚,每天两次即可。注意,站的过程最好不要睁开眼睛,当然,初学者和老年人可以睁眼练习。

3、艾叶泡脚

艾叶泡脚:能把上焦的火引下来。虚火重又手脚凉、腿肿的人特别适合艾叶泡脚,泡到微微汗,不要出大汗即可。但是因为艾叶泡脚会把头面和上焦的气血引下来了,所以气血不足的人不能泡太久,泡过量了会头晕,适度就好。

4、艾灸

中焦主要脏器为脾和胃。所以,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如果脾气虚,可加灸气海;如果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后极易上火,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方法解决:

(1)、引火下行

主要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热水泡脚的方式引火,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2)、重灸关元

灸后上火说明阴邪即将散尽,此时应该一鼓作气,重灸关元。因为人体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体内阴阳的升降有其固定规律,元气充足,阴阳就会规律运行,该升则升,该降则降。而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自行消失,也就用不着引火下行了。也可以关元、中脘一起灸,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如果灸后上火特别严重,可以暂停几天或减少灸量以使身体逐渐适应;如果可以忍受,建议快马加鞭,重灸关元、中脘,虽然短期内上火症状仍然存在,但坚持下来,上火症状会自行消失。

5、踮脚走路

踮起脚尖走路可疏通足三阴经、驭气上行,从而温补肾脏、激发中气、改善肾功能,不仅能促使血液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还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锻炼小腿肌肉、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等作用。方法:踮着脚尖走路,或者把足尖翘起来,用足跟行走,这两种踮脚走路方法可交替进行,次数和间隔时间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循序渐进,以感觉舒适、轻松为宜。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避免站立不稳而摔倒,建议最好选择坐位或平躺时练习,保持膝盖与大腿平行,用力踮脚尖或勾脚尖,重复30~50下。

6、上热下寒到底怎么调理:(药方参考)

(1)、甘草泻心汤

对治上热下寒,张仲景不仅给了我们思路,还给了我们方子。思路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治上热下寒,张仲景给出的的方子是大名鼎鼎的「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黄连5克。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毫升。温服毫升,一日三次。温馨提示:煎药时一定要煮后去掉药渣,把汤液倒出来再煮。我们要遵循张仲景的思路,这样方子中的药物才可以寒热并行,攻补同施,以达到最大的药效。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张仲景用了炙甘草、干姜、大枣。这三味药很平常也很常见,是张仲景健脾养胃药中的三味,还有一味人参。(如果食欲不振,脾胃非常虚寒,可以加入人参6克。)中焦有邪气怎么办?比如湿气比如积食比如有痞块,这时候半夏就派上用场了,半夏的作用就是降逆的,比如呕吐,比如打嗝,它都可以搞定。胃气以降为主嘛。上面有虚火又咋办?不怕,有干姜、黄连、黄芩,这几味药可以把上焦的火清掉,还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块啊结节啊等一切绊脚石扫除。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不像有的大夫一看见上火就只用凉药,结果火暂时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苦不堪言。

补充知识:

甘草泻心汤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说这个方子治狐惑病。啥是狐惑病?这么说吧,凡是粘膜系统的病它都可以治疗,尤其对头面部反反复复迁延不愈的各种炎症有奇效。比如很多人都有的口腔溃疡,比如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角炎、牙龈炎等也可以治疗,甚至对胃癌、肠癌都有一定效果。

(2)、三仁汤

此方式治疗湿热内蕴、三焦不利和湿温初起的鼻祖处方。(“三仁”者,是对三种种仁药味的简称,指的是苦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组方:杏仁15克,正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煎服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补充知识:药方中,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肺气宣发,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有“提壶揭盖”之义;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调中。生薏仁,甘淡,渗利下焦湿热,健脾。(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三仁分入上、中、下三焦,合用协同,故能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寓启上闸,开支河,导水下行之理,可使气畅湿行,脾运复健,三焦通畅,诸证自除。(药方仅供参考,如您不确定自己是否能用,最好先咨询当地医师!)扫码入群请遵守群规

作为佛医堂公众平台的义工编辑,希望能和各位师兄互动沟通!如您对我们有任何意见或问题,都请您在本文底部“写留言”,我们将会根据您的提问做相关编辑,以及在佛医堂的讲座中回答提问。(责任编辑/若虚)

打坐神器:

使用“佛医养生打坐垫”的倡导

“佛医打坐垫”是参照南怀瑾老师的设计,用三种不同种类的棉,以科学比例混合填充,所制成的完全符合人体力学的专业禅修打坐垫。

人体的骨骼和肌肉是非常复杂的结构,但一般的禅修打坐垫,往往设计并不符合人体力学,容易令人体脊柱疲劳,难以放松,难以令人进入禅修境界,甚至造成肌肉骨骼损伤。

而科学设计的“佛医打坐垫”充分考虑到人体在打坐时身体各部分的受力情况,非常严格地以多种棉按比例配置制成合适的厚度和弹性,使人在打坐时能充分放松,并以其独特的高度、弹性设计实现人体脊柱、腰腿健康的养生调理和禅修效果。

请购   佛医堂   佛医堂公益团队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

▼点击“阅读原文”可到达佛医堂流通处微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qjpt.com/kfal/12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