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牙槽黏膜的问题修复牙获得附着龈
2017-10-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翻译审核:牙齿刺客
如需转载,请联系医涯小秘书授权哦!
本文大概
字
阅读预计
6
分钟
这是高预知性牙周外科处理的第54篇文章
修复牙获得附着龈的必要性
牙龈,
附着丧失和萎缩的原因。
修复体边缘位置通常会由于病症的不同,以及美观等要求,会设在牙龈缘下防止边缘暴露。
如之前所述,附着龈不足时,将边缘设定在牙龈缘下,会使菌斑堆积,并伴随着炎症以及刷牙等机械性刺激,导致牙龈附着丧失和牙龈萎缩。
修复时,
诊查附着龈宽,厚度是否充分是很重要的。
有生物学宽度的牙周组织,牙龈边缘到牙槽嵴顶间的附着形式明确,龈缘的位置也非常安定,这种情况下进行恰当的修复处理和护理的话,即使颈线设定在龈沟内也很难引发附着丧失。
但是,如果附着牙龈较少,将来发生牙龈萎缩的可能性就会很高。因此进行修复时,诊查附着龈宽,厚度是否充分是很重要的,并且必须对其进行恰当的处理。
良好的,
口腔环境,充足的附着龈是必要条件。
在实际临床中,患者是否会像我们所希望的一样进行口腔清洁,并且每3个月进行护理呢?
现状是很多患者会因为工作,家庭,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理由导致口腔清洁状况变差,每3个月的护理也因为各种理由停止1~2回。
这种情况下,如果附着龈充足,即使与我们希望的维护有些许不同,也能有效预防牙龈萎缩。因此,为了防止附着丧失而制作更好的口腔环境,是比较符合现状的方法。
然而,
天然牙与修复牙对于附着龈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修复牙的边缘离开龈缘时,可以使用与天然牙同样的对应方法,但也要充分理解这时的缺点。如果考虑到美观而把修复体边缘设在牙龈缘下时,会存在很多因素使边缘不密合,所以必须要考虑之后的对应方法。
[导致边缘不密合的因素]
获取,
附着龈的重要性。
另外有很多因素会导致边缘内堆积菌斑。即使修复体边缘达到某种程度的标准,在边缘部都会附着不同程度的菌斑,无论口腔技师怎么努力,在粘结以后颈部周围都会有数十微米的差别。
因此,为了弥补修复体自身的缺点,防止骨组织不被进一步吸收,需要进一步加强牙周组织,且为了修复体能够保持长期安定,就必须获得附着龈。这样,可以提高修复体的术后效果。
[菌斑滞留边缘原因]
菌斑,
形成的原因及其后果。
将修复体边缘设在龈缘下时,很容易在边缘内堆积菌斑。这是因为在边缘存在着空隙,所以与天然牙相比,修复牙牙龈边缘部更容易由菌斑引起炎症,产生牙龈萎缩。
但是,现实中,由于美观要求和根面龋坏等问题,而不得不将边缘设在牙龈缘下。这时,如何使口内环境容易进行清洁就成了最大的要点。
附着龈较少的脆弱牙龈,很难进行较为良好刷牙,另外一旦发生牙龈萎缩的话,就会引发感知过敏,根面龋坏等继发症。
以下列举的文献是修复体边缘设定在牙龈缘下时关于附着龈的论文。
·修复体边缘设在龈沟内时,很容易滞留菌斑,引起附着丧失的可能性会很高
上述文献告诫了修复体边缘设在牙龈缘下的危险性。
但是在临床上,很多时候由于美观原因以及牙质崩坏到达牙龈缘下,或者是修复体维持力不足等,不得不将边缘设在牙龈缘下。
这种情况下,要尽可能保证修复体不对牙周组织造成损害的同时,还必须要提高牙周组织的抵抗能力。
·附着龈较窄的部位,与附着龈充分的部位相比,更容易在修复体周围引发炎症。另外,引发炎症的结果,多数会导致牙龈组织缺失(牙龈萎缩)
·附着龈较少或是欠缺的部位,将修复体边缘设在牙龈缘下很容易引起牙龈萎缩
[研究内容]
·通过文献考察和临床观察,当修复体边缘设在牙龈缘下时,需要多少附着龈。
[结论]
·将边缘设在附着龈宽度和厚度不充足的龈沟内时,会引发牙龈萎缩。
·在临床上有5mm角质化牙龈(2mm游离牙龈和3mm附着龈)比较有利。将修复体边缘设在牙龈缘下时,必须考虑附着龈的厚度。
关于牙龈缘下颈部与角质化,附着龈宽度的关联性,有着很多的研究。
[目的]
·修复体边缘设在牙龈以下时,根据角质化牙龈宽度的窄和宽的不同进行评估。
[研究内容]
·对边缘设在牙龈缘下的58颗牙齿,调查菌斑附着状态与角质化牙龈宽度(2mm以上和2mm以下)相关关系。
[方法]
·将26人58颗牙分成2组,分别为唇侧中央角质化牙龈距离2mm以上(30颗)和2mm未满(28颗),并在各组中,分成修复体边缘设在龈缘下和不设在龈缘下2组。对佩戴修复体后至少经过2年的状态,进行下列项目的评价。
①菌斑,牙龈指数/②龈沟渗出液/③探测值/④牙龈出血状态/⑤骨水平
[结果]
·边缘设在牙龈缘下时,角质化牙龈距离较窄与较宽的相比,牙龈指数明显较高。
·边缘不设在牙龈缘下时,根据角质化牙龈的距离差别,并不存在显著的差。
[结论]
·角质化牙龈距离在2mm以下时,与2mm以上相比,菌斑指数显著较高。
·边缘设在角质化牙龈2mm以下部位的牙龈缘下时,最好将角质化牙龈增大。
这些记载了对临床成功例进行了长期观察的文献,由Nevins在年进行了发表。
·修复体边缘设在龈沟内时,当角质化牙龈低于3mm以下,生物学宽度可以预防炎症波及的同时基本没有实际附着。
·边缘周围牙的周组织最好有充足的附着龈进行抵抗。如果基牙周围只有少许的附着龈存在的话,就必须进行附着龈获得等牙周治疗。
·口腔前庭较窄时,就必须进行口腔前庭扩张术。
这里所说的生物学宽度,是基于之后所示的对非附着性牙龈和附着性牙龈的思路。
在确立了生物学宽度的牙周组织中,龈沟,上皮附着,结缔组织附着各有约1mm,但是上皮附着的附着力较弱,对菌斑的抵抗性也就相对较弱一些。
因此Nevins将上皮附着部成为非附着性牙龈与附着性牙龈。
将以上的思路进行总结,就如Gartrell,Mathews,Schmid他们所述的一样,作为对附着龈思路的结论,以下所述的想法正在被渐渐推广。
为了不引起牙龈萎缩而对附着龈的思考方法
佩戴修复体后不引起牙龈萎缩的基本思路——特别讲述了边缘设在龈沟,牙龈缘下时,为了不引发牙龈萎缩而存在的附着龈的基本思路。
考虑到附着龈的宽度,厚度和牙槽骨的厚度,Maynard将未来发生牙龈萎缩的可能性分为以下几类。
虽然没有通过确切的数字进行比较,但也已经成为了减少发生牙龈萎缩的危险性,通过判断临床上附着龈的宽度,厚度,牙槽骨的厚度,最终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牙周治疗的指标。
[Maynard分类]关系到牙龈萎缩的牙槽骨与牙龈的关系
图型1
牙槽骨较厚,附着龈充足→不会引发牙龈萎缩。
图型2
牙槽骨较厚,但是附着龈较少→很难引发牙龈萎缩。
图型3
牙槽骨较薄,但是附着龈充足→很难引发牙龈萎缩。
图型4
牙槽骨较薄,附着龈也较少→很容易引发牙龈萎缩。
牙龈
及牙槽黏膜能够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
在日常临床中,即使表面上角质化牙龈的宽度十分充足,也有可能发生牙龈萎缩,牙颈部有持续性炎症的症状。
这种情况,可以认为是角质化牙龈较薄或是其本质状态较差。
在临床上想要增加牙槽骨厚度(Type4→Type2)较为困难,但是可以通过结缔组织移植或者游离龈移植等方法增加牙龈的厚度(Type4→Type3)。
但是,如果在前牙部等对于美观性要求较高的部位,游离龈移植很难得到良好的结果,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使用结缔组织移植来进行对应。
牙龈以及牙槽黏膜形成了可以保护牙槽骨和牙根的组织结构。这个结构的抵抗能力越好,牙周支持组织就越能保持长期的稳定。
下期预告
推送时间:(每周一、周四10:00pm更新)
/02/13(周一)
FGG法增大附着龈及根面覆盖
往期回顾
总论(一)总论(二)总论(三)牙周治疗流程及各步骤内容、考量牙周外科的6个目的①
牙周外科的6个目的②
5种切开法
翻瓣、搔刮、根面刮治与平整
骨外科修整、缝合材料①
缝合法、结扎法②
牙周组织的7大问题及深牙周袋
非外科疗法(一)
非外科疗法(二)
切除疗法(一)
切除疗法(二)
切除疗法(三)
切除疗法(四)
生物学宽度
组织附着疗法(一)组织附着疗法(二)深牙周袋处理术式的选择(一)深牙周袋处理术式的选择(二)深牙周袋处理术式的选择(三)骨的形态修整——切除骨外科处理骨外科处理的实际操作上颌后磨牙的骨外科处理下颌骨的骨外科处理病例骨外科处理拔牙骨外科处理后的创伤治愈过程再生疗法的定义和种类组织诱导再生疗法(GTR法)GTR法成功的关键、术后并发症与其处理(一)GTR法的术后并发症与其处理(二)骨移植(一)骨移植(二)EMD促生长因子(一)EMD促生长因子(二)EMD促生长因子(三)
切除疗法vs再生疗法的判断基准根分叉病变的解剖学考察
根分叉病变的分类
根分叉的治疗方法,1度根分叉的治疗
Ⅱ度根分叉病变的治疗(一)-牙根分割
Ⅱ度根分叉病变的治疗(二)-分割拔牙
Ⅱ度根分叉病变的治疗(三)-再生疗法
Ⅲ度根分叉病变的治疗
根分叉病变的长期病例
前言,何为牙龈-牙槽黏膜问题
附着龈的临床意义
天然牙获得附着龈的必要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