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爱乐国际幼儿园莱茵假日园保健知
2018-3-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春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直接接触传播。手足口病高发时期,幼儿园和家庭应增强全国教职工的疾病防控意识,不轻病、不恐病,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手足口病,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
手口足症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症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5日。手掌、脚掌,有时臀部,亦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疱。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食欲减退。这些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7至10日内消退。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此病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传染源
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染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疱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在患病第1周最易把此病传染他人,而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大人将手足口症传给小孩的病例并不常见。手足口症一般上是在小孩之间互相传染开来的。曾患手足口症的小孩,有可能再次患上手足口症,因为手足口症由超过80种病毒造成。
1.接触病人皮肤。
2.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等物品。
3.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4.饮用污染的水。
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比如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分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手足口病。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病情特点
首先,是红疹所出现的部位。手足口病的红疹顾名思义一定是长在手、足和口上的,而且这些部位的红疹几乎是同一时间出现的。“手足口病的红疹不会光出现在四肢上,患儿的舌下、口腔黏膜、咽喉部都会出现类似症状,而水痘则主要出现在患儿的脸上。”
其次,手足口病的红疹是一些薄壁的水疱,而幼儿出水痘时所长的水疱壁则相对较厚。
第三,手足口病的水疱一般有米粒或绿豆样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无明显瘙痒感。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
鉴别方法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
(2)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
(3)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幼儿园预防方案
预防管理1.各班教师认真做好幼儿入园的晨检和午检工作,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细致地观察幼儿的情绪及身体状况,重点检查幼儿有无发烧和皮疹,并做好幼儿入园情况的登记工作。
2.发现在园幼儿有发烧等情况后进行紧急隔离,并通知家长医院诊治,确诊病情后进行相关处理。
3.一旦幼儿确诊为手足口病,家长及教师一定要第一时间上报疫情责任报告人(园长或投资人),不得隐瞒病情。并由疫情责任报告人以电话及书面信息等形式,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教师督促疑似或确诊患儿回家隔离治疗。幼儿痊愈后,凭当地医疗机构证明、经保健医生检查,确认无传染性后方可继续入园学习。
5.园所加强对幼儿园其他教职工(特别是保教人员)的防病指导工作、消毒隔离指导工作,加强幼儿园各种物品的消毒及对幼儿的检疫、观察,提高家长和班级保教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教师1.各班教师认真做好本班幼儿的出勤、缺勤情况登记,对无故缺勤的幼儿,带班教师应及时电话联系、白癫风专业医院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好